|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 1.1 水体中铀污染概述 | 第11-19页 |
| 1.1.1 铀污染废水来源 | 第11-13页 |
| 1.1.2 铀污染废水的危害 | 第13-14页 |
| 1.1.3 含铀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 第14-15页 |
| 1.1.4 含铀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 第15-19页 |
| 1.2 奥奈达希瓦氏菌 | 第19-21页 |
| 1.2.1 希瓦氏菌简介 | 第19-20页 |
| 1.2.2 奥奈达希瓦氏菌简介 | 第20-21页 |
| 1.3 聚乙烯醇包埋 | 第21-26页 |
| 1.3.1 包埋 | 第21-24页 |
| 1.3.2 聚乙烯醇 | 第24-26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6-29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1.4.2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 2.1 试验材料 | 第29-31页 |
| 2.1.1 试验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 2.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 2.2 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 2.2.1 试验微生物 | 第31页 |
| 2.2.2 铀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1页 |
| 2.2.3 试验设计 | 第31-34页 |
| 第3章 奥奈达希瓦氏菌的培养及聚乙烯醇包埋奥奈达希瓦氏菌微球的制备 | 第34-49页 |
| 3.1 奥奈达希瓦氏菌的培养 | 第34-39页 |
| 3.1.1 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 | 第34-37页 |
| 3.1.2 奥奈达希瓦氏菌的培养 | 第37-38页 |
| 3.1.3 奥奈达希瓦氏菌的保藏 | 第38-39页 |
| 3.2 聚乙烯醇包埋奥奈达希瓦氏菌微球的制备 | 第39-49页 |
| 3.2.1 以成球难易为指标 | 第39-41页 |
| 3.2.2 以机械性能为指标 | 第41-43页 |
| 3.2.3 以传质性能为指标 | 第43-45页 |
| 3.2.4 包埋微球制备的最佳条件综合分析 | 第45-49页 |
| 第4章 聚乙烯醇包埋奥奈达希瓦氏菌微球还原U(Ⅵ)试验 | 第49-56页 |
| 4.1 聚乙烯醇包埋奥奈达希瓦氏菌微球还原U(Ⅵ)的单因素试验 | 第49-53页 |
| 4.1.1 U(Ⅵ)初始浓度对还原试验的影响 | 第49-50页 |
| 4.1.2 微生物投加量对还原试验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1.3 包埋比对还原试验的影响 | 第51-52页 |
| 4.1.4 共存离子对还原试验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2 扫描电镜-电子能谱(SEM-EDS)分析 | 第53-56页 |
| 4.2.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3-54页 |
| 4.2.2 电子能谱分析 | 第54-56页 |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 5.1 结论 | 第56页 |
| 5.2 建议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 附录 | 第66-68页 |
| 已发论文情况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