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植物功能性状变异与群落构建--以黑石顶常绿阔叶林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导论第11-2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1.2 基于功能性状的群落研究纲领第13-16页
    1.3 种内性状变异的重要性第16-17页
    1.4 研究地点第17-19页
    1.5 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问题第19-20页
第2章 群落性状组成的结构第20-34页
    2.1 引言第20-2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2-25页
        2.2.1 样本采集与处理第22-23页
        2.2.2 方差分解第23-24页
        2.2.3 主成分分析第24页
        2.2.4 性状分布的零模型第24-25页
    2.3 结果第25-29页
    2.4 讨论第29-32页
        2.4.1 群落性状的频率分布第29-30页
        2.4.2 种间和种内性状变异的相对重要性第30-31页
        2.4.3 种间和种内性状协变关系第31-32页
        2.4.4 性状变异的非随机格局第32页
    2.5 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种内和种间性状变异对环境异质性的响应第34-46页
    3.1 引言第34-3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6-39页
        3.2.1 性状数据收集第36页
        3.2.2 土壤调查第36-37页
        3.2.3 林下光环境评估第37页
        3.2.4 克里金插值第37-38页
        3.2.5 回归分析第38-39页
        3.2.6 种内性状变异度第39页
    3.3 结果第39-42页
    3.4 讨论第42-45页
        3.4.1 土壤和光照对功能性状的作用第42-44页
        3.4.2 种内和种间性状-环境关系第44页
        3.4.3 低变异种和高变异种第44-45页
    3.5 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性状生态位、环境生态位与物种优势度的对位关系第46-60页
    4.1 引言第46-4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8-53页
        4.2.1 性状与环境数据第48页
        4.2.2 生态位位置、宽度与重叠度第48-51页
        4.2.3 物种优势度第51页
        4.2.4 样本量与性状变异第51页
        4.2.5 统计分析第51-53页
    4.3 结果第53-55页
    4.4 讨论第55-59页
        4.4.1 性状生态位与环境生态位第55-56页
        4.4.2 生态位与物种优势度第56-58页
        4.4.3 种内性状变异的问题第58-59页
    4.5 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邻域物种共存与种间性状相似度第60-70页
    5.1 引言第60-62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5.2.1 最近邻体统计第62页
        5.2.2 群落空间结构的零模型第62页
        5.2.3 性状与谱系相似度第62-63页
        5.2.4 统计分析第63页
    5.3 结果第63-66页
    5.4 讨论第66-69页
        5.4.1 邻域物种共存的(非)随机性第66-67页
        5.4.2 种间性状相似度的作用第67-69页
    5.5 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结论第70-73页
参考文献第73-88页
附录第88-94页
致谢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关系实证研究
下一篇:水体中新兴污染物——17β-雌二醇和卤乙酰胺的自由基降解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