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2.1.1 重资产及重资产企业 | 第17页 |
2.1.2 轻资产及轻资产企业 | 第17-18页 |
2.1.3“隐形资产”及“隐形资产”企业 | 第18-21页 |
2.2 理论概述 | 第21-27页 |
2.2.1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关系融资理论 | 第22-24页 |
2.2.3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第24-25页 |
2.2.4 信号传递模型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隐形资产”企业发展现状 | 第27-37页 |
3.1 我国“隐形资产”企业运营模式 | 第27-29页 |
3.2 我国“隐形资产”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 第29-37页 |
3.2.1 企业价值的内涵与特征 | 第29页 |
3.2.2 “隐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的实证分析 | 第29-37页 |
第4章 我国“隐形资产”企业商业银行融资现状 | 第37-44页 |
4.1 我国“隐形资产”企业商业银行融资环境 | 第37-38页 |
4.1.1 我国银行对企业贷款存在所有制歧视现象 | 第37页 |
4.1.2 我国国有金融金融资产比例过高,金融效率低下 | 第37页 |
4.1.3 我国金融市场分割严重影响了资金配置效率 | 第37页 |
4.1.4 我国金融产品结构单一,金融衍生工具缺乏 | 第37-38页 |
4.1.5 中小金融机构规模有限,融资能力有限 | 第38页 |
4.2 我国“隐形资产”企业商业银行融资渠道 | 第38-41页 |
4.2.1 内源融资 | 第38页 |
4.2.2 外源融资 | 第38-41页 |
4.3 我国“隐形资产”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4.3.1 融资渠道以商业银行为主 | 第41页 |
4.3.2 银行与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 | 第41-42页 |
4.3.3 企业的“隐形资产”市场价值难以准确评估 | 第42页 |
4.3.4 企业融资担保抵押能力不足,银行贷款成本较高 | 第42-44页 |
第5章 破解我国“隐形资产”企业商业银行融资问题对策 | 第44-50页 |
5.1 企业方面 | 第44页 |
5.1.1 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增加财务信息透明度 | 第44页 |
5.1.2 加强企业信用观念,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 | 第44页 |
5.1.3 加强对有形资产的投入,推进“隐形资产”显性化 | 第44页 |
5.2 商业银行方面 | 第44-48页 |
5.2.1 银行要加强对“隐形资产”企业的深度了解 | 第44-45页 |
5.2.2 银行要创新出多样化的融资服务 | 第45-47页 |
5.2.3 银行要加强对“隐形资产”评估体系的建立 | 第47-48页 |
5.3 政府对“隐形资产”企业融资渠道拓展支持策略 | 第48-50页 |
5.3.1 激励银企之间“关系型”融资模式的建立 | 第48页 |
5.3.2 激励商业银行融资机制创新 | 第48页 |
5.3.3 激励中小商业银行对企业后续资金的支持 | 第48页 |
5.3.4 完善对“隐形资产”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导师简介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