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溢出研究--基于GARCH-Copula-Co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导论第9-15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0-11页
    1.3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1-12页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第12页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第12-15页
        1.5.1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2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5.3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2章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分析第15-29页
    2.1 影子银行的产生第15-16页
        2.1.1 影子银行的概念第15页
        2.1.2 影子银行产生的理论基础第15-16页
    2.2 国外影子银行发展状况及规模第16-17页
        2.2.1 国外影子银行发展状况第16-17页
        2.2.2 国外影子银行规模第17页
    2.3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及规模第17-22页
        2.3.1 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动因第17-18页
        2.3.2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第18-20页
        2.3.3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测算第20-22页
    2.4 我国影子银行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联系第22-29页
        2.4.1 影子银行发展模式第23-24页
        2.4.2 创新的业务经营方式第24-29页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传统金融体系关联性分析第29-38页
    3.1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第29-30页
    3.2 单位根检验第30-31页
    3.3 协整检验第31-33页
    3.4 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分析第33-34页
        3.4.1 影子银行对传统金融板块因果关系分析第33页
        3.4.2 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因果关系分析第33-34页
    3.5 脉冲响应实证分析第34-36页
        3.5.1 影子银行对传统金融板块脉冲响应分析第34-36页
        3.5.2 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脉冲响应分析第36页
    3.6 实证结论分析第36-38页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金融体系风险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第38-51页
    4.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第38-40页
        4.1.1 CoVaR模型第38-39页
        4.1.2 GARCH-Copula-CoVaR模型第39-40页
    4.2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第40-41页
    4.3 数据模型参数估计第41-43页
    4.4 实证分析第43-51页
        4.4.1 各类型影子银行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第43-48页
        4.4.2 影子银行对各金融板块的风险溢出效应第48-51页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第51-55页
    5.1 研究结论第51-52页
    5.2 本文的研究局限及建议第52-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后记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再生混凝土桩桩体强度试验研究
下一篇:住宅产业化的政策法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