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混凝土桩桩体强度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再生混凝土概述 | 第11-12页 |
1.1.3 刚性桩复合地基概述 | 第12页 |
1.2 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刚性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刚性桩复合地基计算方法 | 第16-17页 |
1.5 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能 | 第18-25页 |
2.1 再生骨料的来源 | 第18页 |
2.2 再生骨料的制作过程 | 第18-21页 |
2.3 再生骨料的基本特性 | 第21-24页 |
2.3.1 再生骨料的颗粒形状 | 第21页 |
2.3.2 再生骨料的级配 | 第21-22页 |
2.3.3 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 | 第22-23页 |
2.3.4 再生骨料的堆积密度和空隙率 | 第23-24页 |
2.3.5 再生骨料的吸水率 | 第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试验设计 | 第25-51页 |
3.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5-29页 |
3.1.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 | 第25页 |
3.1.2 正交试验方案 | 第25-27页 |
3.1.3 正交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3.2 单一变量试验 | 第29-30页 |
3.3 配合比设计 | 第30-31页 |
3.3.1 正交试验配合比 | 第30页 |
3.3.2 单一变量配合比 | 第30-31页 |
3.4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3.4.1 水泥 | 第31页 |
3.4.2 细骨料 | 第31-32页 |
3.4.3 粗骨料 | 第32页 |
3.4.4 水 | 第32-33页 |
3.5 试验方案 | 第33-34页 |
3.6 试验过程 | 第34-36页 |
3.6.1 试块的制作和养护 | 第34-36页 |
3.6.2 试块的抗压试验 | 第36页 |
3.7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46页 |
3.7.1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6-38页 |
3.7.2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 第38-40页 |
3.7.3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 第40-42页 |
3.7.4 正交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 第42-46页 |
3.8 再生骨料粒径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3.9 再生混凝土龄期的对强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3.10 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再生混凝土单桩复合地基静载模型试验 | 第51-66页 |
4.1 试验内容 | 第51-52页 |
4.2 相似理论 | 第52-56页 |
4.2.1 相似理论基础 | 第52页 |
4.2.2 物理相似模型试验设计的原则 | 第52-53页 |
4.2.3 模拟试验设计的参数推导 | 第53-56页 |
4.3 试验方案 | 第56-60页 |
4.3.1 试验材料 | 第56-57页 |
4.3.2 测试方法和测试元件布置 | 第57-59页 |
4.3.3 加载系统和加载方案 | 第59-60页 |
4.3.4 数据采集系统 | 第60页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4.4.1 复合地基p-s曲线 | 第60-62页 |
4.4.2 复合地基的轴力传递 | 第62-63页 |
4.4.3 桩土应力比 | 第63-65页 |
4.5 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导师简介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