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9-14页 |
第一章 社会信用体系的认识论基础 | 第14-59页 |
一、信用与社会信用体系的概念解析 | 第14-20页 |
(一) 信用的概念解析 | 第14-18页 |
(二) 社会信用体系的概念解析 | 第18-20页 |
二、社会信用体系的历史演化与应有构成 | 第20-29页 |
(一) 社会信用体系的历史演化 | 第20-25页 |
(二) 当代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应有构成 | 第25-29页 |
三、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 | 第29-43页 |
(一) 社会信用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功能 | 第30-37页 |
(二) 社会信用体系在政府权力运行中的功能 | 第37-40页 |
(三) 社会信用体系对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功能 | 第40-43页 |
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面临的结构性压力 | 第43-59页 |
(一)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现状 | 第43-49页 |
(二)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的成因 | 第49-52页 |
(三)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构所面临的结构性压力 | 第52-59页 |
第二章 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的政府责任的初步解读 | 第59-81页 |
一、政府责任的一般解说 | 第59-64页 |
二、政府为什么要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承担责任 | 第64-71页 |
(一) 从政府的起源与本质探析建构社会信用体系是政府的应有之义 | 第66-68页 |
(二)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构的实践表明政府应在其中承担主要责任 | 第68-71页 |
三、什么样的政府才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承担责任 | 第71-77页 |
(一)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依法行政的义务 | 第71-74页 |
(二)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服务行政的义务 | 第74页 |
(三)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有限行政的义务 | 第74-75页 |
(四)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引导性行政的义务 | 第75-76页 |
(五)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公开行政的义务 | 第76页 |
(六)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效能行政的义务 | 第76-77页 |
四、政府要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承担什么责任 | 第77-81页 |
第三章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中自我责任的完善 | 第81-113页 |
一、为什么要研究政府信用问题 | 第81-88页 |
(一) 由人民主权理论推导政府信用研究的必要性 | 第81-86页 |
(二) 由政府信用问题的普遍性论证其研究具有客观性 | 第86-88页 |
二、我国政府信用存在的问题 | 第88-92页 |
(一) 法治建设的不完善使政府信用约束不力 | 第89-90页 |
(二) 一些政策的失范造成政府信用下降 | 第90-91页 |
(三) 某些政府具体行政行为存在失信现象 | 第91-92页 |
三、政府信用缺失动因分析 | 第92-105页 |
(一) 公共权力的异化与失衡 | 第92-97页 |
(二) 政府利益规范机制的不足 | 第97-101页 |
(三) 政府决策过程的不规范 | 第101-103页 |
(四) 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较低 | 第103-105页 |
四、完善政府信用的对策 | 第105-113页 |
(一) 建构有限政府,界定政府的义务与责任 | 第105-107页 |
(二) 建构有效政府,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 第107-110页 |
(三) 建构服务政府,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机制 | 第110页 |
(四) 建构法治政府,实现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 | 第110-113页 |
第四章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的道德规约责任 | 第113-133页 |
一、信用伦理道德的再检讨 | 第113-121页 |
(一) 信用伦理道德是实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 第113-115页 |
(二) 信用伦理道德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资源 | 第115-119页 |
(三) 我国信用伦理道德存在的问题 | 第119-121页 |
二、信用伦理道德如何制度化 | 第121-123页 |
三、政府担负信用伦理道德制度化规约的责任 | 第123-128页 |
(一) 个人信用的制度规约 | 第123-124页 |
(二) 企业信用的制度规约 | 第124-126页 |
(三) 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 | 第126-128页 |
四、政府担负信用伦理道德教育的责任 | 第128-133页 |
(一) 信用与教育的正相关系 | 第128-130页 |
(二) 政府要在全社会开展信用伦理道德教育,使信用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 | 第130-131页 |
(三) 加强企业信用教育,建立企业信用文化 | 第131页 |
(四) 建立信用教育管理机构,强化全民信用教育 | 第131-133页 |
第五章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的产权规范责任 | 第133-156页 |
一、产权制度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133-145页 |
(一) 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 第133-135页 |
(二)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 第135-136页 |
(三) 政府主导模式的选择 | 第136-139页 |
(四) 现代政府与高效市场的结合 | 第139-142页 |
(五) 我国产权信用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142-145页 |
二、政府规范产权与市场、营造信用环境的责任 | 第145-156页 |
(一) 完善产权制度,明确利益归属 | 第145-149页 |
(二) 强化银行管理,规范金融信用 | 第149-151页 |
(三) 规范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平竞争 | 第151-152页 |
(四) 规范市场退出机制,约束企业经济行为 | 第152-156页 |
第六章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构中的法律规制责任 | 第156-180页 |
一、我国信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规制前景 | 第156-167页 |
(一) 我国信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57-161页 |
(二) 我国信用法律制度规制前景 | 第161-167页 |
二、征信制度的法律规制 | 第167-180页 |
(一) 我国征信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167-169页 |
(二) 征信制度的法律规制 | 第169-180页 |
结论 政府责任的再思考及其限度 | 第180-187页 |
一、政府应该致力于消解地方保护主义 | 第180-181页 |
二、政府应该培育社区文明,促进市民社会的生长 | 第181-182页 |
三、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信用管理和监督方面的作用 | 第182-183页 |
四、政府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优势,为社会信用体系建构提供技术支持 | 第183-184页 |
五、政府应该大力提高公务员素质,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提供人力资源 | 第184-185页 |
六、政府应该抓住机遇,促进我国对外信用的建立 | 第185-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96-197页 |
中文摘要 | 第197-202页 |
英文摘要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