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对于中国园林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11页 |
1.3.2 对于中国园林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3 对于中国当代园林建设的借鉴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1 认识与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古代园林史研究 | 第12页 |
1.4.2 分析与解读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前辈人物的史学思想 | 第12页 |
1.4.3 比较与甄别典型中国古代园林史著述的异同 | 第12-13页 |
1.5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3页 |
1.6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评述 | 第13-14页 |
1.7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评述 | 第14-18页 |
1.7.1 近代以来中国园林史相关研究的研究 | 第14-16页 |
1.7.2 陈植先生学术思想、理念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7.3 汪菊渊先生学术思想、理念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8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9 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2.外来与本土:园史研究背景比较 | 第20-41页 |
2.1 陈植先生的学术背景 | 第20-27页 |
2.1.1 教育经历 | 第20页 |
2.1.2 学术经历 | 第20-21页 |
2.1.3 主要论著 | 第21-27页 |
2.2 汪菊渊先生的学术背景 | 第27-32页 |
2.2.1 教育经历 | 第27页 |
2.2.2 学术经历 | 第27-28页 |
2.2.3 主要论著 | 第28-32页 |
2.3 陈、汪园史著作撰写的时代背景 | 第32-36页 |
2.3.1 陈、汪园史著作的撰写过程 | 第32-34页 |
2.3.2 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园林史的研究情况 | 第34-36页 |
2.4 研究背景之类同 | 第36-37页 |
2.5 研究背景之差异 | 第37-39页 |
2.5.1 教育背景的差异 | 第37页 |
2.5.2 学术经历的差异 | 第37-38页 |
2.5.3 撰写过程的差异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造园与园林:园史研究内容比较 | 第41-57页 |
3.1 《中国造园史》的研究内容 | 第41-45页 |
3.1.1 《中国造园史》研究内容概况 | 第41-43页 |
3.1.2 《中国造园史》研究内容详解 | 第43-45页 |
3.2 《中国古代园林史》的研究内容 | 第45-52页 |
3.2.1 《中国古代园林史》研究内容概况 | 第45-49页 |
3.2.2 《中国古代园林史》研究内容详解 | 第49-52页 |
3.3 研究内容之类同 | 第52-53页 |
3.3.1 研究对象之类同 | 第52页 |
3.3.2 研究视角之类同 | 第52-53页 |
3.4 研究内容之差异 | 第53-55页 |
3.4.1 时间范畴之差异 | 第53页 |
3.4.2 研究视角之差异 | 第53-54页 |
3.4.3 研究对象之差异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类型与通史:文本构成方式比较 | 第57-64页 |
4.1 文本构成特征 | 第57-59页 |
4.1.1 《中国造园史》文本构成特征 | 第57-58页 |
4.1.2 《中国古代园林史》文本构成特征 | 第58-59页 |
4.2 文本构成之“同” | 第59-61页 |
4.2.1 章节内容上的对应 | 第59页 |
4.2.2 章节构成上的类同 | 第59-61页 |
4.3 文本构成之“异” | 第61-62页 |
4.3.1 整体文本构成的差异 | 第61-62页 |
4.3.2 文本构成类型的差异 | 第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史料爬梳与分析综合:园史个案研究比较 | 第64-77页 |
5.1 园林个案研究及其比较 | 第64-71页 |
5.1.1 囿: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 | 第65-66页 |
5.1.2 汉朝上林苑 | 第66-67页 |
5.1.3 张伦景阳山 | 第67-68页 |
5.1.4 唐代辋川别业 | 第68-69页 |
5.1.5 宋朝艮岳 | 第69-70页 |
5.1.6 元大都的苑囿 | 第70-71页 |
5.1.7 清漪园(颐和园) | 第71页 |
5.2 造园名家研究及其比较 | 第71-73页 |
5.2.1 张南阳 | 第72页 |
5.2.2 样式雷 | 第72页 |
5.2.3 戈裕良 | 第72-73页 |
5.3 专著个案研究及其比较 | 第73-75页 |
5.3.1 《长物志》 | 第73-74页 |
5.3.2 《园冶》 | 第74页 |
5.3.3 《闲情偶记》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