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基于半透射高光谱成像技术的马铃薯内外部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课题来源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3.1 反射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2 透/半透射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和分析第16-17页
    1.5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6 技术路线第18页
    1.7 本章小结第18-19页
2 基于半透射高光谱的马铃薯内部缺陷检测方法研究第19-33页
    2.1 概述第19页
    2.2 半透射高光谱成像系统第19-22页
        2.2.1 高光谱成像技术简介第19-21页
        2.2.2 半透射高光谱检测装置的搭建第21-22页
    2.3 试验材料与数据采集第22-23页
    2.4 数据处理方法第23-25页
        2.4.1 光谱预处理方法第23页
        2.4.2 建模方法第23-24页
        2.4.3 光谱变量选择方法第24-25页
        2.4.4 参数寻优算法第25页
    2.5 马铃薯空心病的半透射高光谱检测方法研究第25-27页
        2.5.1 原始光谱分析和样本集划分第25-26页
        2.5.2 光谱预处理第26-27页
    2.6 基于变量选择方法的马铃薯空心病检测模型优化第27-31页
        2.6.1 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第27-28页
        2.6.2 连续投影算法(SPA)第28-29页
        2.6.3 基于CARS-SPA的二次特征波长选择第29-30页
        2.6.4 不同变量选择方法的比较第30-31页
    2.7 基于参数优选的马铃薯空心病检测模型优化第31-32页
    2.8 本章小结第32-33页
3 基于半透射高光谱的马铃薯外部缺陷检测方法研究第33-41页
    3.1 概述第33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3-34页
        3.2.1 试验材料第33页
        3.2.2 试验仪器及高光谱图像采集第33-34页
    3.3 定性建模方法第34-35页
        3.3.1 自适应提升法第34页
        3.3.2 K最近邻法第34-35页
    3.4 光谱分析和样本集划分第35-36页
    3.5 马铃薯发芽和绿皮检测的建模方法研究第36-40页
        3.5.1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第36-37页
        3.5.2 K最近邻法(KNN)第37-38页
        3.5.3 自适应提升法(AdaBoost)第38-39页
        3.5.4 不同建模方法比较研究第39-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基于半透射高光谱的马铃薯内外部缺陷同时检测方法研究第41-56页
    4.1 概述第41页
    4.2 数据处理方法第41-44页
        4.2.1 多分类方法第41-42页
        4.2.2 数据降维方法第42-44页
        4.2.3 模型评价指标第44页
    4.3 试验材料第44-45页
    4.4 原始光谱分析及样本集划分第45-46页
    4.5 马铃薯内外部缺陷检测的多分类方法研究第46-49页
        4.5.1 支持向量机(SVM)第46-47页
        4.5.2 K最近邻法(KNN)第47页
        4.5.3 基于纠错输出编码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ECOC-LSSVM)第47-48页
        4.5.4 不同多分类方法比较研究第48-49页
    4.6 马铃薯内外部缺陷检测的不同降维方法研究第49-54页
        4.6.1 局部线性嵌入(LLE)第49页
        4.6.2 有监督局部线性嵌入(SLLE)第49-50页
        4.6.3 等距映射(Isomap)第50-51页
        4.6.4 核主成分分析(KPCA)第51页
        4.6.5 不同降维方法的比较研究第51-54页
    4.7 马铃薯内外部缺陷多分类模型优化第54页
    4.8 本章小结第54-56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6-59页
    5.1 结论第56-58页
    5.2 创新之处第58页
    5.3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附录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S架构的高校行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龙江花园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