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光催化剂 | 第15-16页 |
1.2 光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3 影响光催化活性的内因 | 第17-18页 |
1.3.1 光催化剂的能带位置 | 第17页 |
1.3.2 晶体结构 | 第17-18页 |
1.3.3 光催化剂的粒径尺寸 | 第18页 |
1.4 铋类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4.1 二元化合物 | 第18-20页 |
1.4.2 卤氧化铋 | 第20-21页 |
1.4.3 铋的含氧酸盐 | 第21-24页 |
1.5 银类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5.1 磷酸银光催化剂 | 第24-25页 |
1.5.2 卤化银光催化剂 | 第25-26页 |
1.5.3 氧化银光催化剂 | 第26-27页 |
1.6 本文的立题思想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2 高效三元光催化剂BiOCl/Ag_2O/Bi_2O_2CO_3的合成及表征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2 BiOCl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3 BiOCl/Ag_2O/Bi_2O_2CO_3的制备 | 第31页 |
2.2.4 BiOCl、Ag2O和Bi_2O_2CO_3单体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 BiOCl/Ag_2O/Bi_2O_2CO_3样品及单体的XRD表征 | 第32-35页 |
2.3.1 BiOCl单体的XRD表征 | 第32-33页 |
2.3.2 Bi_2O_2CO_3单体的XRD表征 | 第33页 |
2.3.3 氧化银单体的XRD表征 | 第33-34页 |
2.3.4 BiOCl/Ag_2O/Bi_2O_2CO_3的XRD表征 | 第34-35页 |
2.4 BiOCl/Ag_2O/Bi_2O_2CO_3样品及单体的SEM和EDS表征 | 第35-40页 |
2.4.1 BiOCl单体的SEM和EDS表征 | 第35-37页 |
2.4.2 Bi_2O_2CO_3单体的SEM和EDS表征 | 第37-38页 |
2.4.3 Ag2O单体的SEM和EDS表征 | 第38-39页 |
2.4.4 BiOCl/Ag_2O/Bi_2O_2CO_3三元光催化剂的SEM表征 | 第39-40页 |
2.5 BiOCl/Ag_2O/Bi_2O_2CO_3样品及单体的光催化活性实验 | 第40-45页 |
2.5.1 BiOCl/Ag_2O/Bi_2O_2CO_3三元光催化剂和单体的降解活性分析 | 第41-44页 |
2.5.2 BiOCl/Ag_2O/Bi_2O_2CO_3三元光催化剂降解甲基橙的重复性实验 | 第44-45页 |
2.6 三元复合物光催化活性分析 | 第45-4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不同比例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对三元光催化剂的影响 | 第47-53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不同比例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样品的制备 | 第47页 |
3.3 不同比例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样品的XRD表征 | 第47-49页 |
3.4 不同比例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样品的SEM表征 | 第49-50页 |
3.5 不同比例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对样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不同摩尔比的Bi和Ag对三元光催化剂的影响 | 第53-59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不同比例氯氧铋和硝酸银样品的制备 | 第53页 |
4.3 不同比例氯氧化铋和硝酸银样品的XRD表征 | 第53-55页 |
4.4 不同比例氯氧化铋和硝酸银样品的SEM表征 | 第55-56页 |
4.5 反应物中不同比例氯氧化铋和硝酸银对样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6-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