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第一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艺术概述 | 第13-29页 |
| 1.1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产生 | 第13-15页 |
| 1.1.1 关于现实主义 | 第13-14页 |
| 1.1.2 关于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 | 第14-15页 |
| 1.2 20 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崛起 | 第15-18页 |
| 1.2.1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 | 第15-16页 |
| 1.2.2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 第16-17页 |
| 1.2.3 改革开放后 | 第17-18页 |
| 1.3 20 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的创作 | 第18-29页 |
| 1.3.1 中国画长卷的渊源 | 第18-24页 |
| 1.3.2 20 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画家及画作 | 第24-29页 |
| 第二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艺术的形式语言 | 第29-45页 |
| 2.1 20 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的笔墨语言 | 第29-32页 |
| 2.1.1 笔墨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 第29-31页 |
| 2.1.2 色墨关系表现的多样化 | 第31-32页 |
| 2.2 20 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的造型语言 | 第32-35页 |
| 2.2.1 对传统水墨人物画造型的继承 | 第32-34页 |
| 2.2.2 对西方现实主义人物画造型的借鉴 | 第34-35页 |
| 2.3 20 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的结构形式 | 第35-37页 |
| 2.3.1 对传统人物画构图形式的继承 | 第35-36页 |
| 2.3.2 20 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构图形式的发展与创新 | 第36-37页 |
| 2.4 20 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的题材内容 | 第37-45页 |
| 2.4.1 影响创作题材内容的因素 | 第37-40页 |
| 2.4.2 20 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题材内容的分类 | 第40-45页 |
| 第三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经典解读 | 第45-63页 |
| 3.1 蒋兆和与《流民图》 | 第45-50页 |
| 3.1.1 《流民图》的创作经历 | 第45-47页 |
| 3.1.2 《流民图》的形式语言 | 第47-49页 |
| 3.1.3 《流民图》的历史意义 | 第49-50页 |
| 3.2 刘文西与《黄土人》 | 第50-56页 |
| 3.2.1 《黄土人》的创作背景 | 第50-51页 |
| 3.2.2 《黄土人》的形式语言 | 第51-55页 |
| 3.2.3 《黄土人》的时代情结 | 第55-56页 |
| 3.3 李伯安与《走出巴颜喀拉》 | 第56-63页 |
| 3.3.1 《走出巴颜喀拉》的创作环境 | 第56-58页 |
| 3.3.2 《走出巴颜喀拉》的形式语言 | 第58-60页 |
| 3.3.3 《走出巴颜喀拉》的现实意义 | 第60-63页 |
| 第四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长卷艺术的影响 | 第63-67页 |
| 4.1 再现叙事,宏大意涵—对题材内容的拓展 | 第63页 |
| 4.2 巨幅手笔,凸显特色—对形式语言的启示 | 第63-64页 |
| 4.3 现实情怀,彰显人性—对审美趋向的推进 | 第64页 |
| 4.4 为民写真,植于生活—对创作态度的深化 | 第64-67页 |
| 结语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