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1.2.1 植物光合作用研究 | 第10-15页 |
1.2.2 叶绿素荧光研究 | 第15-20页 |
1.2.3 闽楠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2.4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 | 第20-21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1-23页 |
2 试验地概况 | 第23-27页 |
2.1 试验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2.2 试验样地概况 | 第24页 |
2.3 试验样地气候与土壤理化性质 | 第24-27页 |
2.3.1 试验区域气候 | 第24-25页 |
2.3.2 试验区域土壤理化性质 | 第25-27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2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27-30页 |
3.2.1 光合生理生态测定 | 第27-29页 |
3.2.2 光合荧光参数测定 | 第29页 |
3.2.3 功能性状、生长量测定 | 第29-30页 |
3.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30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4 不同种源闽楠光合特性 | 第32-64页 |
4.1 光合日变化特征 | 第32-47页 |
4.1.1 净光合速率Pn、光能利用率LUE日变化 | 第32-35页 |
4.1.2 气孔导度Cond、气孔限制值Ls日变化 | 第35-37页 |
4.1.3 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 | 第37-40页 |
4.1.4 胞间CO_2浓度Ci、羧化效率CE日变化 | 第40-43页 |
4.1.5 光合参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第43-47页 |
4.2 光合月变化特征 | 第47-52页 |
4.2.1 净光合速率Pn月变化 | 第48页 |
4.2.2 气孔导度Cond月变化 | 第48-49页 |
4.2.3 蒸腾速率Tr月变化 | 第49-50页 |
4.2.4 胞间CO_2浓度Ci月变化 | 第50-52页 |
4.3 光响应曲线特征 | 第52-60页 |
4.4 CO_2响应曲线特征 | 第60-62页 |
4.5 小结 | 第62-64页 |
5 不同种源闽楠荧光特性 | 第64-71页 |
5.1 不同种源闽楠的FO、FM、FV/FM、FV/FO | 第64-65页 |
5.2 不同种源闽楠的Y(Ⅱ)日变化 | 第65-67页 |
5.3 不同种源闽楠的快速光响应曲线 | 第67-70页 |
5.4 小结 | 第70-71页 |
6 不同种源闽楠生长量、功能性状对比 | 第71-77页 |
6.1 不同种源闽楠生长量 | 第71页 |
6.2 叶长宽比与叶面积指数 | 第71-72页 |
6.3 叶绿素含量 | 第72-74页 |
6.4 闽楠各性状相关性 | 第74-75页 |
6.5 小结 | 第75-7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7.1 结论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