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当代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 | 第12-13页 |
1.1.2 提倡“开放互动”的建筑学教学方式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认知分析 | 第18-28页 |
2.1 交往与交往空间 | 第18-20页 |
2.1.1 交往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交往的功能 | 第18-19页 |
2.1.3 交往活动的类型 | 第19页 |
2.1.4 交往空间的定义 | 第19-20页 |
2.1.5 交往空间的特点 | 第20页 |
2.2 高校建筑系馆内部空间的基本组成 | 第20-22页 |
2.3 高校建筑系馆中的交往活动分析 | 第22-26页 |
2.3.1 高校建筑系馆中的交往需求 | 第22-23页 |
2.3.2 高校建筑系馆中存在的交往行为方式 | 第23-24页 |
2.3.3 高校建筑系馆中交往空间的特点 | 第24-26页 |
2.3.4 高校建筑系馆中交往空间的层次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实例对比分析 | 第28-67页 |
3.1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调研实例研究 | 第28-52页 |
3.1.1 调研目的 | 第28页 |
3.1.2 调研案例的选取 | 第28页 |
3.1.3 调研方法 | 第28页 |
3.1.4 调研案例分析 | 第28-52页 |
3.2 国外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实例研究 | 第52-57页 |
3.2.1 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生院(GSD) | 第52-54页 |
3.2.2 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 | 第54-56页 |
3.2.3 邦德大学建筑系馆 | 第56-57页 |
3.3 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对比分析 | 第57-63页 |
3.3.1 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功能布置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3.3.2 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组织方式对比分析 | 第59-63页 |
3.4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 第63-66页 |
3.4.1 交往空间缺少特色 | 第63-64页 |
3.4.2 交往空间形式功能单一 | 第64页 |
3.4.3 交往空间中缺少设施 | 第64-65页 |
3.4.4 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 | 第65-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影响因素、实施要点和设计原则 | 第67-76页 |
4.1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7-72页 |
4.1.1 人的影响 | 第67-70页 |
4.1.2 建筑学教育理念的影响 | 第70-72页 |
4.2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优化的实施要点 | 第72-73页 |
4.2.1 形成空间,留出空间 | 第72页 |
4.2.2 注意剩余空间的利用 | 第72-73页 |
4.3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73-75页 |
4.3.1 整体性原则 | 第73页 |
4.3.2 可识别性原则 | 第73页 |
4.3.3 人性化原则 | 第73-74页 |
4.3.4 开放性原则 | 第74页 |
4.3.5 多层次性原则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设计优化策略 | 第76-112页 |
5.1 交往空间功能的多元复合设计 | 第76-80页 |
5.1.1 交往空间整体功能多元化 | 第76-77页 |
5.1.2 交往空间功能复合化 | 第77-80页 |
5.2 交往空间的多层次组合设计 | 第80-83页 |
5.2.1 交往空间的分隔与渗透 | 第80-83页 |
5.2.2 交往空间的穿插结合 | 第83页 |
5.3 交往空间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 | 第83-92页 |
5.3.1 注重空间界面色彩与质感搭配 | 第84-88页 |
5.3.2 营造良好的植物水体景观环境 | 第88-89页 |
5.3.3 增加有艺术性的小品和细节设计 | 第89-90页 |
5.3.4 增加家具设施 | 第90-92页 |
5.4 交往空间节点优化 | 第92-111页 |
5.4.1 门厅空间 | 第92-96页 |
5.4.2 走廊空间 | 第96-99页 |
5.4.3 楼梯空间 | 第99-102页 |
5.4.4 庭院空间 | 第102-105页 |
5.4.5 中庭、边庭空间 | 第105-107页 |
5.4.6 底层架空空间 | 第107-109页 |
5.4.7 屋顶平台 | 第109-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馆交往空间优化实例 | 第112-124页 |
6.1 项目背景 | 第112页 |
6.2 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现状及问题 | 第112-116页 |
6.2.1 建筑系馆概况 | 第112页 |
6.2.2 交往空间现状 | 第112-114页 |
6.2.3 现状问题小结 | 第114-116页 |
6.3 建筑系馆交往空间优化设计 | 第116-123页 |
6.3.1 交往空间功能优化 | 第116-117页 |
6.3.2 交往空间的多层次组合 | 第117-119页 |
6.3.3 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 | 第119-120页 |
6.3.4 交往空间节点的优化 | 第120-12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附录 1 | 第128-129页 |
附录 2 | 第129-133页 |
附录 3 | 第133-13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