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前言 | 第9-22页 |
1.1 花青素的简介 | 第9-12页 |
1.1.1 花青素的结构及种类 | 第10-11页 |
1.1.2 花青素的作用及生物合成 | 第11-12页 |
1.1.3 花青素的稳定性 | 第12页 |
1.2 花青素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抗氧化作用 | 第12-13页 |
1.2.2 保护视力 | 第13页 |
1.2.3 抗癌抗肿瘤作用 | 第13-14页 |
1.2.4 治疗心血管疾病 | 第14页 |
1.2.5 抑菌和消炎作用 | 第14-15页 |
1.2.6 治疗糖尿病作用 | 第15页 |
1.3 花青素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溶剂提取法 | 第15-16页 |
1.3.2 微波辅助提取法 | 第16页 |
1.3.3 超声波提取法 | 第16-17页 |
1.3.4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 第17页 |
1.3.5 微生物、酶法提取 | 第17-18页 |
1.3.6 加压溶剂萃取法 | 第18页 |
1.4 花青素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1 柱层析法 | 第18-19页 |
1.4.2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 | 第19页 |
1.4.3 高速逆流色谱法 | 第19-20页 |
1.4.4 薄层层析法 | 第20页 |
1.4.5 膜分离法 | 第2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4 培养基配方 | 第23页 |
2.5 病原菌的培养和保存 | 第23页 |
2.6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2.6.1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2.6.1.1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花青素含量 | 第23-24页 |
2.6.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青素的含量 | 第24页 |
2.6.1.3 pH示差法检测花青素的纯度 | 第24-25页 |
2.6.1.4 色价法检测花青素的含量 | 第25页 |
2.6.2 花青素的提取、纯化方法 | 第25-26页 |
2.6.2.1 提取工艺 | 第25页 |
2.6.2.2 大孔树脂纯化工艺 | 第25-26页 |
2.6.2.3 萃取工艺 | 第26页 |
2.6.2.4 凝胶树脂纯化工艺 | 第26页 |
2.6.3 龙葵花青素的抑菌实验 | 第26-28页 |
2.6.3.1 真菌的平板抑菌实验 | 第26页 |
2.6.3.2 细菌的平板抑菌实验和菌液生长量实验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3.1 龙葵花青素纯度检测的综合分析 | 第28-30页 |
3.1.1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对花青素含量的检测 | 第28页 |
3.1.2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花青素纯度的检测 | 第28-30页 |
3.1.3 pH示差法对花青素纯度的检测 | 第30页 |
3.1.4 色价法对花青素的检测 | 第30页 |
3.2 龙葵花青素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 | 第30-38页 |
3.2.1 龙葵花青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31-33页 |
3.2.2 龙葵花青素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 第33-35页 |
3.2.3 龙葵花青素的萃取工艺研究 | 第35-37页 |
3.2.4 龙葵花青素的凝胶树脂纯化工艺 | 第37-38页 |
3.3 龙葵花青素的平板抑菌实验 | 第38-40页 |
3.3.1 真菌的平板抑菌实验 | 第38-39页 |
3.3.2 细菌的平板抑菌和菌液生长量实验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4.1 龙葵花青素最佳提取剂的确立 | 第40页 |
4.2 龙葵花青素最佳洗脱剂的确立 | 第40-41页 |
4.3 龙葵花青素的抑菌活性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 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