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1 目的 | 第9-10页 |
| 1.2.2 意义 | 第10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1.3.2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1.4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4.1 小城镇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4.2 小城镇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 1.5.1 研究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20页 |
| 1.6 研究的框架 | 第20-21页 |
| 1.7 陕南传统小城镇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 第21页 |
| 1.8 小结 | 第21-23页 |
| 2 陕南地区小城镇地域自然条件及文化背景概述 | 第23-27页 |
| 2.1 陕南地区小城镇地理条件 | 第23-24页 |
| 2.2 陕南地区小城镇气候条件 | 第24-25页 |
| 2.3 陕南地区小城镇历史文化背景 | 第25-26页 |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 3 陕南地区小城镇传统民居地域调查研究 | 第27-75页 |
| 3.1.陕南地区汉中市南郑县黄官古镇调查研究 | 第27-37页 |
| 3.1.1 黄官的地理条件 | 第27页 |
| 3.1.2 黄官的气候条件 | 第27-28页 |
| 3.1.3 黄官的历史沿革 | 第28-29页 |
| 3.1.4 黄官的建筑风格 | 第29-35页 |
| 3.1.5 黄官民居建造技术特点 | 第35-37页 |
| 3.2 陕南地区汉中市洋县华阳古镇调查研究 | 第37-49页 |
| 3.2.1 华阳的地理条件 | 第37-38页 |
| 3.2.2 华阳的历史沿革 | 第38-39页 |
| 3.2.3 华阳的气候条件 | 第39页 |
| 3.2.4 华阳的建筑风格 | 第39-44页 |
| 3.2.5 华阳小镇民居营造技术特点 | 第44-49页 |
| 3.3 陕南地区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古村落调查研究 | 第49-65页 |
| 3.3.1 青木川的地理条件 | 第49-50页 |
| 3.3.2 青木川的历史沿革 | 第50-51页 |
| 3.3.3 青木川的气候条件 | 第51页 |
| 3.3.4 青木川的建筑风格 | 第51-60页 |
| 3.3.5 青木川民居的营造技术特点 | 第60-65页 |
| 3.4 陕南地区安康市蜀河古镇调查研究 | 第65-74页 |
| 3.4.1 蜀河古镇的地理条件 | 第65-66页 |
| 3.4.2 蜀河古镇的历史沿革 | 第66页 |
| 3.4.3 蜀河古镇的气候条件 | 第66页 |
| 3.4.4 蜀河古镇的建筑风格 | 第66-72页 |
| 3.4.5 蜀河古镇民居营造技术特点 | 第72-74页 |
| 3.5 小结 | 第74-75页 |
| 4 陕南小城镇传统民居地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风格建设基本取向 | 第75-81页 |
| 4.1 陕南地区小城镇传统民居地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75-77页 |
| 4.1.1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迫使陕南地区小城镇地域性传统民居的发展的空间缩小 | 第75页 |
| 4.1.2 如何继承和发展陕南地区小城镇传统民居地域性风格面临困难 | 第75-76页 |
| 4.1.3 政府决策者缺乏对传统地域性风格小城镇建设的认识导致发展受限 | 第76-77页 |
| 4.2 陕南地区小城镇传统民居地域性风格建设的基本取向 | 第77-79页 |
| 4.2.1 持续性 | 第77-78页 |
| 4.2.2 整体性 | 第78页 |
| 4.2.3 协调性 | 第78-79页 |
| 4.2.4 创新性 | 第79页 |
| 4.3 小结 | 第79-81页 |
| 5 陕南地区小城镇传统民居地域性风格发展保护策略 | 第81-85页 |
| 5.1 保护优秀的陕南地区小城镇传统民居和古村落 | 第81-82页 |
| 5.2 推广和传承优秀地域性小城镇传统民居的营造理念和精髓 | 第82页 |
| 5.3 政府提高对陕南地区小城镇传统民居地域性建筑风格认识和关注 | 第82页 |
| 5.4 强化可持续的陕南地区小城镇传统民居地域性风格发展理念 | 第82-83页 |
| 5.5 陕南地区小城镇传统民居地域性风格的保护和开发 | 第83页 |
| 5.6 小结 | 第83-85页 |
| 6 结论 | 第85-89页 |
| 6.1 主要观点 | 第85页 |
|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85页 |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85-86页 |
| 6.4 结论 | 第86-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3-95页 |
| 致谢 | 第95-97页 |
| 附录 | 第97-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