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处理“党社关系”问题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21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一) 关于“党社关系理论”的研究成果第14-15页
        (二) 关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处理‘党社关系’”的研究成果第15-17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8页
    四、内容框架第18-20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20-21页
第二章 “党社关系”的基本理论第21-28页
    一、党社关系的涵义第21-23页
        (一) 政党第21-22页
        (二) 社会第22页
        (三) 党社关系第22-23页
    二、党社关系模式分类第23-24页
    三、党社关系的应然目标:“交互性”关系的构建第24-28页
第三章 1959年—2006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处理“党社关系”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经验第28-44页
    一、1959年—2006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处理“党社关系”的历史进程第28-31页
        (一) 李光耀时期(1959-1990)第29-30页
        (二) 吴作栋时期(1990-2004)第30页
        (三) 李显龙时期(2004-2006)第30-31页
    二、1959年—2006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处理“党社关系”的主要经验第31-42页
        (一) 国家共识的意识形态是人民行动党对社会领导的思想基础第31-34页
        (二) 人民行动党组织体系是人民行动党对社会领导的组织支撑第34-38页
        (三) 完善的制度安排是人民行动党对社会领导的基石保障第38-42页
    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2006年以来新加坡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使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面临的新挑战第44-52页
    一、人民行动党面临的公民社会发展的挑战第44-46页
    二、人民行动党面临的“后65世代”民主诉求的挑战第46-49页
    三、人民行动党面临的公民“政治犬儒主义”的挑战第49-50页
    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新挑战背景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自我调适第52-59页
    一、为我所用——公民社会的引领者第52-54页
    二、与时俱进——执政理念现代化第54-56页
    三、翻陈出新——执政方式多样化第56-57页
    小结第57-59页
第六章 结语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越南财经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发展对策
下一篇:文化生态学视角的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