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技术经济论文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

摘要第12-15页
ABSTRACT第15-19页
第1章 引言第20-38页
    1.1 研究背景第20-2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21-28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第21-25页
        1.2.2 国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研究动态第25-26页
        1.2.3 简要述评第26-28页
    1.3 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基础理论第28-30页
        1.3.1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第28页
        1.3.2 准公共产品原理第28-29页
        1.3.3 系统工程原理第29页
        1.3.4 农业结构原理第29-30页
        1.3.5 参与式推广理论第30页
        1.3.6 农业信息系统理论第30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2-36页
        1.5.1 研究方法第32-34页
        1.5.2 技术路线第34-36页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6-37页
    1.7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37-38页
第2章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第38-55页
    2.1 新时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与概念界定第38-39页
    2.2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历史沿革第39-46页
        2.2.1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时期(1949-1978年)第39-41页
        2.2.2 社会化农技服务趋势初步显现时期(1978-1990年)第41-42页
        2.2.3 农技服务体系深化改革时期(1990-2000年)第42-43页
        2.2.4 倡导建立多元化农技服务网络时期(2001年至今)第43-46页
    2.3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系统构成第46-50页
        2.3.1 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第47-48页
        2.3.2 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第48页
        2.3.3 涉农企业与技术服务机构第48-49页
        2.3.4 农村互助型合作组织第49-50页
    2.4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成效与问题第50-53页
        2.4.1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第50页
        2.4.2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第50-53页
    2.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3章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模式研究第55-81页
    3.1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与特征第55-58页
        3.1.1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内容第55-56页
        3.1.2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特征第56-58页
    3.2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第58-60页
        3.2.1 组织管理机制第58页
        3.2.2 技术获取机制第58-60页
        3.2.3 技术推广机制第60页
        3.2.4 财务运营机制第60页
    3.3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典型模式与评价第60-73页
        3.3.1 “三权归乡(镇)”农技推广模式第60-62页
        3.3.2 “三权归县”农技推广模式第62-66页
        3.3.3 政府“购买服务”农技推广模式第66-71页
        3.3.4 不同公益性农技推广模式的比较第71-73页
    3.4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成效及问题第73-77页
        3.4.1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第73-75页
        3.4.2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5-77页
    3.5 澳大利亚、荷兰与以色列模式借鉴第77-79页
        3.5.1 澳大利亚政府农技推广“垂直管理”模式第77-78页
        3.5.2 荷兰政府农技推广“垂直管理”模式第78页
        3.5.3 以色列政府主导的“统一管理”模式第78-79页
        3.5.4 经验启示与借鉴第79页
    3.6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4章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研究第81-113页
    4.1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内涵与特征第81-89页
        4.1.1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内涵与职能第81-83页
        4.1.2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典型特征第83-85页
        4.1.3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作用机理第85-88页
        4.1.4 市场化农技服务与其它类型农技服务的比较第88-89页
    4.2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第89-92页
        4.2.1 技术获取机制第89-90页
        4.2.2 技术推广机制第90-91页
        4.2.3 资金获取机制第91页
        4.2.4 人才培养机制第91-92页
    4.3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典型模式与评价第92-102页
        4.3.1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典型模式分析第92-101页
        4.3.2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比较与评价第101-102页
    4.4 农业技术服务市场化建设的成效及问题第102-109页
        4.4.1 农业技术服务市场化建设取得的成效第102-104页
        4.4.2 农业技术服务市场化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第104-109页
    4.5 市场化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第109-111页
        4.5.1 澳大利亚的企业主导型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第109-110页
        4.5.2 荷、美、法等国的企业技术推广模式第110-111页
        4.5.3 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第111页
    4.6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5章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技术服务的典型模式第113-134页
    5.1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的现状与特征第113-115页
        5.1.1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的基本现状第113-114页
        5.1.2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的服务职能第114-115页
        5.1.3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特征第115页
    5.2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开展技术服务的运行机制第115-119页
        5.2.1 组织管理机制第116-117页
        5.2.2 知识供给机制第117页
        5.2.3 技术供给机制第117-118页
        5.2.4 财务运行机制第118-119页
        5.2.5 人才培养机制第119页
    5.3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典型模式与评价第119-127页
        5.3.1 “院县共建”农技服务模式第119-121页
        5.3.2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技服务模式第121-124页
        5.3.3 河北农业大学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技服务模式第124页
        5.3.4 四川农业大学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技服务模式第124-126页
        5.3.5 不同科研教育机构农技推广模式的比较和评价第126-127页
    5.4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参与农业技术服务的成效与问题第127-131页
        5.4.1 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参与农业技术服务的成效第127-129页
        5.4.2 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存在的问题第129-131页
    5.5 美、澳、日、德等国农业科研与教育机构技术服务经验借鉴第131-133页
        5.5.1 美国“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第131-132页
        5.5.2 澳大利亚的校企合作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第132页
        5.5.3 日、德等国的农协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广模式第132-133页
    5.6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6章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研究第134-156页
    6.1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开展技术服务的内容第134-143页
        6.1.1 农村社区互助型组织开展技术服务的内容与方式第135页
        6.1.2 农村社区互助型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特征第135-137页
        6.1.3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的发展概况第137-143页
    6.2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运行机制第143-146页
        6.2.1 组织管理机制第143-144页
        6.2.2 技术获取机制第144-145页
        6.2.3 服务供给机制第145页
        6.2.4 财务运营机制第145-146页
        6.2.5 人才培养机制第146页
    6.3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典型模式与评价第146-149页
        6.3.1 合作社农技服务典型模式第146-149页
    6.4 农村社区互助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服务面临的困难第149-151页
        6.4.1 合作组织外部技术支撑不足,技术供给缺乏第149-150页
        6.4.2 合作组织内部技术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落后第150页
        6.4.3 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制约了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第150-151页
        6.4.4 运转资金缺乏,制约合作组织服务创新和职能拓展第151页
    6.5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技术服务经验借鉴第151-153页
        6.5.1 法国和丹麦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第152页
        6.5.2 日本农协的营农指导体系第152-153页
        6.5.3 台湾农会的农技综合服务体系第153页
    6.6 本章小结第153-156页
第7章 我国农技服务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第156-167页
    7.1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效率测算与评价——基于技术效率角度第157-160页
        7.1.1 评价方法第157-158页
        7.1.2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效率的分析和比较第158-160页
    7.2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第160-166页
        7.2.1 研究假设第160-162页
        7.2.2 研究模型设计第162-163页
        7.2.3 数据分析及结果第163-166页
    7.3 结论及政策建议第166-167页
第8章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与趋势第167-179页
    8.1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需求分析第167-175页
        8.1.1 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分析第167-169页
        8.1.2 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分析第169-171页
        8.1.3 农业技术需求主体视角下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分析第171-175页
    8.2 新形势下对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第175-179页
        8.2.1 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将会逐步健全和完善第176-177页
        8.2.2 农业推广活动将以广大农业生产者为导向第177页
        8.2.3 推广的内容将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提供全过程服务发展第177页
        8.2.4 要更加重视对农业“软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第177-178页
        8.2.5 要重视农业技术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第178页
        8.2.6 农技推广服务以农业整体效益提高为目标第178-179页
第9章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变革的路径选择与体制重构第179-197页
    9.1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系统构成与职能界定第180-184页
        9.1.1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系统构成与基本内涵第180页
        9.1.2 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中不同主体的职能界定第180-182页
        9.1.3 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内部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界定第182-184页
    9.2 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变革的方向定位与路径选择第184-186页
        9.2.1 形成多中心治理结构第184-185页
        9.2.2 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第185页
        9.2.3 创新服务理念与拓展服务目标第185页
        9.2.4 完善分类管理制度第185-186页
    9.3 新时期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体制重构与机制设计第186-190页
        9.3.1 设立农科教和产学研促进委员会,促进农业教育、科研与技术服务的有机结合第186-187页
        9.3.2 进一步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第187页
        9.3.3 加强对农业技术服务市场化主体的扶持和培育第187-188页
        9.3.4 强化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对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引领与支撑功能第188-189页
        9.3.5 推进农村社区互助型技术服务组织能力建设第189-190页
    9.4 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变革的政策选择第190-197页
        9.4.1 健全和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第190-191页
        9.4.2 积极培育农业技术市场第191页
        9.4.3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第191-193页
        9.4.4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服务资金筹集机制第193-194页
        9.4.5 扩大农业技术补贴的实施范围与力度第194-195页
        9.4.6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效率第195-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07页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07-208页
致谢第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纺技术制备石墨烯修饰的碳纤维及其在锂电池负极材料方面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MgO吸附剂制备及其CO2吸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