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典型PAHs胁迫下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6页
    1.1 污水及其处理方法概述第10页
    1.2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概述第10-11页
    1.3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研究概述第11-13页
        1.3.1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技术概述第11页
        1.3.2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研究进展第11-13页
    1.4 活性污泥蛋白质组学研究概述第13-20页
        1.4.1 蛋白质组学技术概述第14-17页
            1.4.1.1 样品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第14-15页
            1.4.1.2 样品蛋白质的分离第15-16页
            1.4.1.3 样品蛋白质的鉴定与数据分析第16-17页
        1.4.2 活性污泥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17-20页
            1.4.2.1 强化生物除磷活性污泥蛋白质组学研究第17-18页
            1.4.2.2 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第18-19页
            1.4.2.3 不同处理工艺活性污泥蛋白质组学研究第19-20页
    1.5 多环芳烃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研究现状第20-22页
        1.5.1 多环芳烃水污染现状第20-22页
        1.5.2 处理多环芳烃污水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及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22页
    1.6 萘、蒽及联苯的微生物降解途径研究第22-24页
    1.7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4-26页
        1.7.1 研究目的第24页
        1.7.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7.3 研究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26-39页
    2.1 实验材料第26-30页
        2.1.1 活性污泥第26页
        2.1.2 实验仪器第26-27页
        2.1.3 实验试剂第27-28页
        2.1.4 16S rRNA扩增引物第28-29页
        2.1.5 主要溶液第29-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39页
        2.2.1 活性污泥的驯化第30-31页
        2.2.2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第31页
        2.2.3 活性污泥样品总DNA的提取第31-32页
        2.2.4 活性污泥蛋白质提取方法第32-33页
            2.2.4.1 SDS-酚提取法第32页
            2.2.4.2 蛋白裂解液提取法第32-33页
        2.2.5 微孔板法考马斯亮蓝G-250 蛋白定量第33-34页
        2.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34-35页
        2.2.7 双向凝胶电泳第35-37页
            2.2.7.1 等电聚焦(IEF)第35-36页
            2.2.7.2 平衡及第二向SDS-PAGE电泳第36-37页
        2.2.8 PDQuest胶图分析第37页
        2.2.9 胶内酶解第37-38页
        2.2.10 质谱鉴定第38-39页
第三章 萘、蒽胁迫下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第39-46页
    3.1 各处理活性污泥总DNA提取及 16S rRNA测序第39页
    3.2 各处理活性污泥的OTU分析第39-41页
    3.3 各处理活性污泥的群落组成分析第41-44页
    3.4 各处理活性污泥的主成分分析第44-46页
第四章 萘、蒽胁迫下活性污泥蛋白质组变化研究第46-58页
    4.1 活性污泥总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第46-49页
        4.1.1 总蛋白提取效果的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第46-47页
        4.1.2 总蛋白提取效果的双向电泳结果分析第47-49页
    4.2 各处理活性污泥双向电泳结果第49页
    4.3 各处理活性污泥的胶图分析及蛋白鉴定结果第49-51页
    4.4 各处理活性污泥的蛋白表达谱分析第51-53页
    4.5 各处理活性污泥的差异表达蛋白分析第53-57页
        4.5.1 联苯降解蛋白差异表达分析第56-57页
        4.5.2 萘降解差异表达蛋白分析第57页
    4.6 讨论第57-5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5.1 结论第58-59页
    5.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8-69页
附录第69-95页
致谢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张霖及其园林研究
下一篇:三种鹰嘴豆异黄酮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