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污水混凝除硅效果及作用机理探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23页 |
1.1 稠油污水 | 第11-13页 |
1.1.1 稠油污水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1.2 污水中硅酸的来源 | 第12页 |
1.1.3 稠油污水除硅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硅酸的概述 | 第13-16页 |
1.2.1 水中硅酸的存在形式 | 第13-14页 |
1.2.2 硅酸的性质 | 第14-15页 |
1.2.3 硅酸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1.3 稠油污水除硅处理方法 | 第16-18页 |
1.3.1 污水混凝除硅技术 | 第16-17页 |
1.3.2 离子交换除硅技术 | 第17-18页 |
1.3.3 电凝聚除硅技术 | 第18页 |
1.3.4 膜处理除硅技术 | 第18页 |
1.4 混凝及除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4.1 混凝机理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2 除硅机理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5 论文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硅酸的形态与转变 | 第23-33页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3-24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3-24页 |
2.2 硅酸的形态分析 | 第24-26页 |
2.2.1 硅酸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2.2.2 硅酸形态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2.3 影响硅酸形态的因素 | 第26-32页 |
2.3.1 pH对硅酸形态的影响 | 第26-28页 |
2.3.2 温度对硅酸形态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3 阴阳离子对硅酸形态的影响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钙镁类混凝除硅 | 第33-42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33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2 钙镁类除硅 | 第34-41页 |
3.2.1 钙类除硅 | 第34-37页 |
3.2.2 镁类除硅 | 第37-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铝类混凝除硅 | 第42-56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4.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42-43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4.2 铝盐除硅 | 第44-48页 |
4.2.1 不同pH下铝盐除硅 | 第45-46页 |
4.2.2 铝盐除硅中硅铝形态变化 | 第46-47页 |
4.2.3 氢氧化铝除硅 | 第47-48页 |
4.3 聚合氯化铝除硅 | 第48-54页 |
4.3.1 PAC除硅效果 | 第49-50页 |
4.3.2 PAC除硅中硅铝形态变化 | 第50-52页 |
4.3.3 不同碱化度的PAC除硅 | 第52-54页 |
4.4 铝类混凝剂的除硅机理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