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5页 |
一、兔VX2肝癌模型建立 | 第15-20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5-17页 |
1.1.1 主要仪器 | 第15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15-16页 |
1.1.3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1.1.4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1.1.5 统计学分析 | 第17页 |
1.2 实验结果 | 第17-18页 |
1.3 小结 | 第18-20页 |
二、不同放射性浓度~(131)I-ELP的制备 | 第20-26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20-23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3-24页 |
2.3 小结 | 第24-26页 |
三、~(131)I-ELP近距离放射治疗兔VX2肝癌 | 第26-41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26-31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3.1.3 实验对象 | 第27页 |
3.1.4 实验分组 | 第27-28页 |
3.1.5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3.1.6 统计学分析 | 第31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1-38页 |
3.2.1 VX2肝癌模型治疗前基线指标数值 | 第31-32页 |
3.2.2 放射性物质的体内分布及肿瘤影像学变化 | 第32-34页 |
3.2.3 治疗后7天、14 天动物血清ALT、AST及血常规数值 | 第34-36页 |
3.2.4 肿瘤大体标本及组织病理学特点 | 第36-38页 |
3.3 小结 | 第38-41页 |
讨论 | 第41-51页 |
1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与治疗现状 | 第41-43页 |
2 兔VX2肝癌动物模型 | 第43-45页 |
3 ELP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 第45-46页 |
4 ~(131)I-ELP近距离放射治疗兔VX2肝癌 | 第46-49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 第59-68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