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籽粒产量差异及其水磷亏缺适应机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3页
    1.1 根系与水分吸收第12-17页
        1.1.1 根系和水分吸收第13页
        1.1.2 根长密度与水分吸收的关系第13-14页
        1.1.3 关键生育时期水分消耗的测定第14-16页
        1.1.4 水分消耗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第16-17页
    1.2 根系与低磷适应第17-20页
        1.2.1 根系在植物适应低磷中的作用第17-18页
        1.2.2 根系可塑性与低磷环境适应之间的关系第18页
        1.2.3 与磷吸收相关的根系形态结构特征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第18-20页
    1.3 根系与水、磷亏缺条件下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 立项依据第21-23页
第二章 干旱条件下增加花后水分消耗有利于产量形成第23-49页
    2.1 前言第23-2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4-28页
        2.2.1 实验1光合特征,水分消耗,根系形态和产量形成测定第25-27页
            2.2.1.1 光合速率和黎明前叶片水势的测定第26页
            2.2.1.2 水分消耗的测定第26页
            2.2.1.3 在花期(R2, 播种后70天)测定末期干旱处理后的根系长度,分布和叶面积第26-27页
            2.2.1.4 标记花和豆荚第27页
            2.2.1.5 产量形成测定第27页
        2.2.2 实验2根系水力导度的测定第27-28页
        2.2.3 数据的统计分析第28页
    2.3 实验结果第28-45页
        2.3.1 生育期,水分消耗和产量形成第28-34页
        2.3.2 干旱处理对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片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黎明前水势的影响第34-39页
        2.3.3 花/标记豆荚数量,花/豆荚败育率以及其与花/结荚期水分消耗之间的关系第39-43页
        2.3.4 8 个大豆品种在末期干旱条件下花期(R2,播种后70天)的叶面积和根系形态第43-44页
        2.3.5 8 个大豆品种在花期(R2,播种后70天)和满粒期(R6,大约播种后天)的根系水力导度比较第44-45页
    2.4 讨论第45-48页
        2.4.1 减少花前水分消耗及相关的表型特征第45-47页
        2.4.2 减少花前水分消耗,产量形成和干旱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第47-48页
    2.5 结论第48-49页
第三章 根系构型与干旱和低磷适应第49-82页
    3.1 前言第49-50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50-54页
        3.2.1 实验材料和生长条件第50-51页
        3.2.2 水分消耗的测定第51-52页
        3.2.3 记录花和豆荚的数量和时间第52页
        3.2.4 产量形成测定第52-53页
        3.2.5 播种后65天测定根系形态结构和地上部分总氮和总磷含量的测定第53页
        3.2.6 地上部分(Shoot)和根(Root)中总氮和总磷含量的测定第53-54页
        3.2.7 数据的统计分析第54页
    3.3 实验结果第54-78页
        3.3.1 播种后65天大豆干物质积累,磷和氮的含量,积累和单位根长的磷和氮吸收第54-61页
        3.3.2 水分和磷亏缺对4个大豆品种的花/标记豆荚量和花/豆荚的败育率的影响第61-64页
        3.3.3 水分和磷亏缺条件下4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和产量构成第64-68页
        3.3.4 播种后65天大豆根系形态结构特征和根系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第68-74页
        3.3.5 相关性分析第74-78页
    3.4 讨论第78-81页
        3.4.1 生物量积累,籽粒产量与根系形态结构第78-79页
        3.4.2 根系形态结构和水分,氮和磷的吸收第79-81页
    3.5 结论第81-82页
第四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第82-84页
    4.1 主要结论第82-83页
    4.2 研究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5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自然通风效能的大连城市形态设计策略--以星海湾区域为例
下一篇:土石坝湿化变形及反滤料液化可能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