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城市化与风环境 | 第11页 |
1.1.2 大连的地域与气候 | 第11-12页 |
1.1.3 城市风环境形态参数 | 第12-14页 |
1.2 风环境形态参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 | 第15-20页 |
1.3.1 相关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1.3.2 对现有研究评价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城市风环境与城市形态参数 | 第23-32页 |
2.1 城市风环境要素 | 第24-25页 |
2.1.1 平均风速比 | 第24-25页 |
2.1.2 风廓线 | 第25页 |
2.2 城市形态参数 | 第25-29页 |
2.2.1 城市粗糙度与粗糙度地图 | 第25-27页 |
2.2.2 迎风面密度与迎风面密度地图 | 第27-29页 |
2.3 风环境评价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星海湾区域风环境实测研究 | 第32-52页 |
3.1 研究区域的确立 | 第32-33页 |
3.2 实测参数及仪器简介 | 第33-34页 |
3.3 测点布置 | 第34-40页 |
3.3.1 地块A | 第35-36页 |
3.3.2 地块B | 第36-37页 |
3.3.3 地块C | 第37页 |
3.3.4 地块D | 第37-38页 |
3.3.5 地块E | 第38-39页 |
3.3.6 地块F | 第39-40页 |
3.4 数据实测及分析 | 第40-48页 |
3.4.1 各点风速实测及数据分析 | 第40-42页 |
3.4.2 不同材质表面温度实测及数据分析 | 第42-48页 |
3.4.3 拍摄红外热像图及分析 | 第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附图 | 第49-52页 |
第4章 复杂地形下的城市建模 | 第52-70页 |
4.1 GIS平台下的地理信息处理 | 第52-57页 |
4.1.1 卫星影像图校准 | 第52-54页 |
4.1.2 制作地形等高线 | 第54-57页 |
4.2 CAD补充城市基础信息 | 第57-61页 |
4.2.1 绘制下垫面材质分区图 | 第57-58页 |
4.2.2 绘制建筑轮廓线 | 第58-61页 |
4.3 复杂地形建模 | 第61-66页 |
4.3.1 数字高程模型 | 第61-63页 |
4.3.2 复杂地形建模方法 | 第63-66页 |
4.4 Grasshopper建筑建模与整合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附图 | 第69-70页 |
第5章 城市形态参数计算 | 第70-78页 |
5.1 迎风面密度 | 第70-71页 |
5.2 城市粗糙度 | 第71-72页 |
5.3 建筑密度 | 第72-74页 |
5.4 容积率 | 第74-75页 |
5.5 绿地及水体覆盖率 | 第75-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附图 | 第77-78页 |
第6章 风环境CFD模拟分析 | 第78-103页 |
6.1 模拟区概况 | 第78-79页 |
6.2 研究工具 | 第79-80页 |
6.3 模拟区域及网格设置 | 第80-82页 |
6.4 夏季模拟边界条件设置 | 第82-84页 |
6.5 夏季模拟结果分析 | 第84-97页 |
6.5.1 风环境总体分析 | 第84-87页 |
6.5.2 A区风环境分析 | 第87-89页 |
6.5.3 B区风环境分析 | 第89-91页 |
6.5.4 C区风环境分析 | 第91-92页 |
6.5.5 D区风环境分析 | 第92-94页 |
6.5.6 E区风环境分析 | 第94-96页 |
6.5.7 F区风环境分析 | 第96-97页 |
6.6 冬季模拟边界条件设置 | 第97-98页 |
6.7 冬季模拟结果分析 | 第98-102页 |
6.7.1 风环境总体分析 | 第98-100页 |
6.7.2 星海广场区域风环境分析 | 第100-101页 |
6.7.3 星海湾区域风环境分析 | 第101-102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7章 基于风环境的城市形态优化设计策略 | 第103-122页 |
7.1 城市规划 | 第104-108页 |
7.1.1 建筑密度 | 第105-106页 |
7.1.2 容积率 | 第106-107页 |
7.1.3 绿化、水体覆盖率 | 第107-108页 |
7.2 城市设计 | 第108-116页 |
7.2.1 迎风面密度 | 第108-109页 |
7.2.2 粗糙元平均长度 | 第109-110页 |
7.2.3 绿化、水体设置 | 第110页 |
7.2.4 城市通风道设置 | 第110-116页 |
7.3 建筑设计 | 第116-121页 |
7.3.1 平面形式 | 第116-118页 |
7.3.2 迎风向开间长度 | 第118-119页 |
7.3.3 建筑形态 | 第119-120页 |
7.3.4 建筑布局 | 第120-12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8.1 回顾 | 第122-123页 |
8.2 展望 | 第123-126页 |
8.2.1 以城市形态参数作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控制指标 | 第123-124页 |
8.2.2 设计星海湾区域城市通风道 | 第124-125页 |
8.2.3 兼顾冬夏风向的建筑群体布局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图片目录 | 第130-134页 |
表格目录 | 第134-135页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硕士论文情况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