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信念、意志、行为论文

初二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4页
    1.1 同伴关系的概述第11-18页
        1.1.1 同伴关系的定义第11页
        1.1.2 同伴关系研究相关的理论第11-12页
        1.1.3 同伴关系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1.4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第13-15页
        1.1.5 同伴关系的作用第15-16页
        1.1.6 同伴关系的测量第16-17页
        1.1.7 同伴关系的干预第17-18页
    1.2 学业求助行为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第18-22页
        1.2.1 学业求助行为的定义第18页
        1.2.2 学业求助行为的分类第18-19页
        1.2.3 学业求助行为的过程第19-20页
        1.2.4 学业求助行为的特征第20页
        1.2.5 学业求助行为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6 学业求助行为的测量第22页
    1.3 同伴关系与学业求助行为的相关研究现状第22页
    1.4 团体辅导的相关理论第22-24页
2 问题提出第24-26页
    2.1 问题提出第24页
    2.2 研究意义第24-25页
        2.2.1 理论意义第24-25页
        2.2.2 实践意义第25页
    2.3 研究假设第25-26页
3 初二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第26-37页
    3.1 研究目的第26页
    3.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3.2.1 被试选择第26页
        3.2.2 被试选取结果第26页
        3.2.3 研究工具第26-27页
        3.2.4 施测过程第27页
        3.2.5 数据统计方法第27页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7-32页
        3.3.1 初二学生同伴关系的人口统计学特点第27-29页
        3.3.2 初二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第29-30页
        3.3.3 初二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第30-32页
    3.4 讨论第32-36页
        3.4.1 初二学生同伴关系的人口统计学特点第32-33页
        3.4.2 初二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第33-35页
        3.4.3 初二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第35-36页
    3.5 结论第36-37页
4 对同伴关系的团体辅导干预第37-47页
    4.1 研究目的第37页
    4.2 研究方法第37-40页
        4.2.1 研究被试第37页
        4.2.2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理念第37-38页
        4.2.3 研究工具第38-40页
        4.2.4 实验设计第40页
        4.2.5 数据统计方法第40页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40-43页
        4.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同伴关系、学业求助行为的前测差异检验第40-41页
        4.3.2 对照组同伴关系、学业求助行为前后测差异检验第41-42页
        4.3.3 实验组同伴关系、学业求助行为前后测差异检验第42页
        4.3.4 实验组同学对辅导活动效果的评价第42-43页
    4.4 讨论第43-46页
        4.4.1 实验组学生同伴关系改善的原因分析第43-45页
        4.4.2 实验组学生学业求助行为提高的原因分析第45-46页
    4.5 结论第46-47页
5 综合讨论第47-49页
    5.1 综合讨论第47页
        5.1.1 初二学生的同伴关系对学业求助行为产生影响第47页
        5.1.2 团体辅导是改善初二学生同伴关系的有效手段第47页
    5.2 研究不足第47-48页
    5.3 教育建议第48-49页
6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附录第54-63页
后记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纪录片《姥爷的支边之路》导演阐述
下一篇:纪录片《谢谢你敢和我相爱》导演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