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依据 | 第8-37页 |
1.1 文献综述:具有抗炎活性的二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8-30页 |
1.1.1 前言 | 第8页 |
1.1.2 抗炎活性的二萜类化合物类型以及应用 | 第8-30页 |
1.2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7页 |
第二章 红果坚木茎叶次生代谢物结构的研究 | 第37-71页 |
2.1 红果坚木茎叶次生代谢物的研究概况 | 第37页 |
2.2 分离和鉴定 | 第37-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62页 |
2.3.1 新化合物(1-3、8-13)的结构鉴定 | 第42-55页 |
2.3.2 已知化合物(4-7、14-31)的结构鉴定 | 第55-62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62-69页 |
2.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62页 |
2.4.2 植物来源 | 第62页 |
2.4.3 提取与分离 | 第62-64页 |
2.4.4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与波谱数据 | 第64-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三章 华中五味子根部次生代谢物结构的研究 | 第71-113页 |
3.1 华中五味子根部次生代谢物的研究概况 | 第71页 |
3.2 分离和鉴定 | 第71-7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7-100页 |
3.3.1 新化合物(32-39、45)的结构鉴定 | 第77-89页 |
3.3.2 已知化合物(40-44、46-72)的结构鉴定 | 第89-100页 |
3.4 实验部分 | 第100-110页 |
3.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00页 |
3.4.2 植物来源 | 第100页 |
3.4.3 提取与分离 | 第100-102页 |
3.4.4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与波谱数据 | 第102-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第四章 香港坚木茎叶次生代谢物结构的研究 | 第113-136页 |
4.1 香港坚木茎叶次生代谢物的研究概况 | 第113页 |
4.2 分离和鉴定 | 第113-11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8页 |
4.3.1 新化合物(73-76)的结构鉴定 | 第117-122页 |
4.3.2 已知化合物(77-92)的结构鉴定 | 第122-128页 |
4.4 实验部分 | 第128-134页 |
4.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28页 |
4.4.2 植物来源 | 第128页 |
4.4.3 提取与分离 | 第128-130页 |
4.4.4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与波谱数据 | 第130-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6页 |
第五章 鸡旦花茎叶次生代谢物结构的研究 | 第136-152页 |
5.1 鸡旦花茎叶次生代谢物的研究概况 | 第136页 |
5.2 分离和鉴定 | 第136-13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5页 |
5.3.1 已知化合物(93-105)的结构鉴定 | 第139-145页 |
5.3.3 小结 | 第145页 |
5.4 实验部分 | 第145-151页 |
5.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45页 |
5.4.2 植物来源 | 第145页 |
5.4.3 提取与分离 | 第145-147页 |
5.4.4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与波谱数据 | 第147-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2页 |
第六章 次生代谢物的抗炎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研究 | 第152-159页 |
6.1 前言 | 第152页 |
6.2 抗炎活性研究 | 第152-156页 |
6.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52页 |
6.2.2 实验原理 | 第152-153页 |
6.2.3 实验方法 | 第153-154页 |
6.2.4 结果与讨论 | 第154-156页 |
6.3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研究 | 第156-159页 |
6.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56页 |
6.3.2 实验方法 | 第156-157页 |
6.3.3 结果与讨论 | 第157-159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9-16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附录 (主要新化合物的波谱图) | 第162-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