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2.1 公共工程项目监管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2 多中心治理的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3 研究文献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公共工程建设项目 | 第17-20页 |
2.1.1 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核心概念 | 第17页 |
2.1.2 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政府监管体系 | 第17-19页 |
2.1.3 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政府监管的影响要素 | 第19-20页 |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0-23页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提出 | 第20-21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3 多中心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第3章 厦门市公共工程建设项目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 第23-34页 |
3.1 公共工程建设的政府监管现状 | 第23-26页 |
3.1.1 公共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 | 第23-24页 |
3.1.2 政府监管公共工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24-26页 |
3.2 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政府监管存在问题 | 第26-29页 |
3.2.1 公共工程建设政府监管内容方面的问题 | 第26-27页 |
3.2.2 公共工程建设政府监管方式的不合理 | 第27-29页 |
3.3 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4页 |
3.3.1 监管主体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 第29-30页 |
3.3.2 公共工程建设参与主体旳自利性影响 | 第30-31页 |
3.3.3 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政府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 第31-32页 |
3.3.4 公共工程建设市场监管不成熟 | 第32-33页 |
3.3.5 缺乏完善的公众参与渠道 | 第33-34页 |
第4章 多中心治理: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政府监管的合理模式 | 第34-42页 |
4.1 当前公共工程项目建设安全监管路径 | 第34-36页 |
4.2 国外公共工程建设的政府监管的基本经验 | 第36-37页 |
4.3 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 第37-39页 |
4.3.1 政府统一管理的主体定位 | 第38页 |
4.3.2 明确建筑企业政策目标群体的角色定位 | 第38-39页 |
4.3.3 非营利组织的中介定位 | 第39页 |
4.4 建构多级治理的在建项目的国家监管模式 | 第39-42页 |
第5章 公共工程项目建设监管的优化建议 | 第42-47页 |
5.1 明确政府监管职责 | 第42-44页 |
5.1.1 组建协调统一的监管机构 | 第42-43页 |
5.1.2 落实建筑安全地方政府责任 | 第43页 |
5.1.3 完善公共工程项目建设监管的法律法规 | 第43-44页 |
5.2 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 第44-45页 |
5.2.1 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体系 | 第44-45页 |
5.2.2 完善企业竞争机制 | 第45页 |
5.3 依靠社会公众与第三部门的基础性力量 | 第45-47页 |
5.3.1 发挥第三方机构的基本职能 | 第45-46页 |
5.3.2 加强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51页 |
6.1 结论 | 第47-48页 |
6.2 展望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