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变电站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课题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失效机制的研究第12-13页
        1.2.2 蓄电池监测技术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蓄电池维护模式研究第15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蓄电池内阻与性能相关性分析及检测方法第17-33页
    2.1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内阻的组成第17页
    2.2 铅酸蓄电池内阻与性能的关系第17-25页
        2.2.1 蓄电池状态量Soc、Soh的定义第18页
        2.2.2 Soc与Soh的精确测算第18-21页
            2.2.2.1 放电电流与Soc的关系第18-19页
            2.2.2.2 环境温度与Soc的关系第19-20页
            2.2.2.3 Soc计算修正第20-21页
        2.2.3 内阻与Soc的相关性推导第21-25页
            2.2.3.1 各种条件下内阻的变化趋势第21-22页
            2.2.3.2 现场测量与数据分析第22-23页
            2.2.3.3 内阻预测荷电容量Soc的局限性第23-25页
    2.3 铅酸蓄电池内阻检测方法第25-32页
        2.3.1 直流放电法第25-28页
        2.3.2 直流放电法特点第28页
        2.3.3 交流放电法第28-32页
            2.3.3.1 交流放电法原理第28-31页
            2.3.3.2 交流放电法测试频率选择第31-32页
            2.3.3.3 交流放电法特点第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失效机制及检测第33-43页
    3.1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反应原理第33-35页
        3.1.1 蓄电池的反应原理第33-35页
            3.1.1.1 贫液式(AGM)第34页
            3.1.1.2 胶体式(GEL)第34-35页
    3.2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老化失效机制第35-42页
        3.2.1 蓄电池老化内部机制第36-38页
        3.2.2 蓄电池老化外部因素第38-42页
            3.2.2.1 环境温度第38-40页
            3.2.2.2 浮充电压第40-42页
    3.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第43-63页
    4.1 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的模块设计第43-46页
        4.1.1 蓄电池特征量的检测第43-46页
            4.1.1.1 蓄电池整组、单体电压的检测第43-45页
            4.1.1.2 蓄电池电流的检测第45-46页
            4.1.1.3 环境温度的检测第46页
    4.2 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功能解析第46-52页
        4.2.1 系统拓扑结构第47-48页
        4.2.2 监测服务器的数据结构与通信协议第48-49页
        4.2.3 站端监测设备的结构和原理第49-52页
    4.3 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第52-62页
        4.3.1 蓄电池实时监控功能第53-54页
        4.3.2 蓄电池历史数据查询功能第54-55页
        4.3.3 蓄电池性能状态评价功能第55-58页
        4.3.4 放电/均充电监测功能第58-62页
            4.3.4.1 放电模块应用第58-61页
            4.3.4.2 充电模块应用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3-65页
    5.1 总结第63-64页
    5.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附件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牙本质层和牙冠形态对牙齿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中学化学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研究--以重庆部分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