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8页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7页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7-15页 |
| 一、个性化教育研究综述 | 第7-13页 |
| 二、矫正教育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第四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个性化教育的理论概述 | 第18-24页 |
| 第一节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个性化教育的特征 | 第19-20页 |
| 一、主体性 | 第19页 |
| 二、民主性 | 第19页 |
| 三、针对性 | 第19-20页 |
| 四、多样性 | 第20页 |
| 五、全面性 | 第20页 |
| 六、社会性 | 第20页 |
| 第三节 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一、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第21-22页 |
| 三、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未成年犯矫正教育现状调查 | 第24-42页 |
| 第一节 未成年犯的特点分析 | 第25-29页 |
| 一、家庭状况不和谐 | 第25-26页 |
| 二、同龄团体积聚化 | 第26页 |
| 三、受教育程度低 | 第26-28页 |
| 四、生理机制不健全 | 第28页 |
| 五、心理机制不完善 | 第28-29页 |
| 六、作案动机盲目化 | 第29页 |
| 第二节 未成年犯矫正教育的现状 | 第29-42页 |
| 一、未成年犯矫正制度概念 | 第29-30页 |
| 二、未成年犯矫正制度的形成 | 第30-31页 |
| 三、我国未成年犯矫正制度现状 | 第31-33页 |
| 四、我国未成年犯矫正教育的特点 | 第33-35页 |
| 五、未成年犯矫正教育现状 | 第35-42页 |
| 第四章 未成年犯矫正教育中个性化教育的运用与思考 | 第42-63页 |
| 第一节 未成年犯矫正教育呼唤个性化教育 | 第42-45页 |
| 第二节 个性化教育在未成年犯矫正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 第45-59页 |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46页 |
| 二、问卷调查 | 第46-47页 |
| 三、干预实验 | 第47-54页 |
| 四、统计方法 | 第54页 |
| 五、统计结果 | 第54-56页 |
| 六、实验结论 | 第56-58页 |
| 七、本实验存在的局限和展望 | 第58-59页 |
| 第三节 未成年犯矫正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59页 |
| 一、针对性原则 | 第59页 |
| 二、探究性原则 | 第59页 |
| 第四节 未成年犯矫正教育中优化个性化教育的建议 | 第59-63页 |
| 一、构建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性矫正队伍 | 第59-60页 |
| 二、提高未成年犯矫正个性化教育的实效性 | 第60-62页 |
| 三、加快未成年犯个性化矫正质量评估体系建设 | 第62-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附录 | 第68-73页 |
| 衷心铭谢 | 第73-75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