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1.3.1 善治理论 | 第11页 |
1.3.2 法团主义理论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吴江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的发展现状 | 第16-26页 |
2.1 吴江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的运行情况 | 第16-18页 |
2.1.1 协会的组织管理机制 | 第16-17页 |
2.1.2 协会的财务资产状况 | 第17-18页 |
2.1.3 协会的日常业务活动 | 第18页 |
2.2 吴江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的主要功能 | 第18-24页 |
2.2.1 服务政府 | 第18-19页 |
2.2.2 服务会员 | 第19-23页 |
2.2.3 服务社会 | 第23-24页 |
2.3 吴江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与工商部门的关系 | 第24-26页 |
2.3.1 工商部门对协会的指导和扶持 | 第24-25页 |
2.3.2 协会对工商部门职能转移的承接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吴江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发展中的问题 | 第26-31页 |
3.1 过度依赖工商部门,缺乏独立性 | 第26-27页 |
3.1.1 缺乏独立筹集和管理资金的能力 | 第26-27页 |
3.1.2 缺乏独立运作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 第27页 |
3.2 服务政府功能较强,服务会员功能较弱 | 第27-28页 |
3.2.1 服务不均衡 | 第27页 |
3.2.2 服务不专业 | 第27-28页 |
3.2.3 服务不完善 | 第28页 |
3.3 管理水平较低,会员积极性不高 | 第28-31页 |
3.3.1 业务开展缺乏透明度,公信力不足 | 第28页 |
3.3.2 沟通渠道单一,交流状态不对称 | 第28-29页 |
3.3.3 适应性差,效率低下 | 第29页 |
3.3.4 竞争能力不强,缺乏发展后劲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吴江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5页 |
4.1 外部原因 | 第31-32页 |
4.1.1 工商部门的越位管理 | 第31页 |
4.1.2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 第31-32页 |
4.1.3 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 | 第32页 |
4.2 内部原因 | 第32-35页 |
4.2.1 未形成科学的发展理念 | 第32-33页 |
4.2.2 未找准正确的发展定位 | 第33页 |
4.2.3 未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 第33页 |
4.2.4 未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 第33-34页 |
4.2.5 未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源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对策和建议 | 第35-40页 |
5.1 改善吴江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35-36页 |
5.1.1 工商部门逐步完成管理上的退出 | 第35页 |
5.1.2 立法部门提供完善配套的法律体系支持 | 第35-36页 |
5.1.3 工商部门开展与私个协的平等合作 | 第36页 |
5.2 完善吴江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自身运行机制 | 第36-40页 |
5.2.1 明确发展定位,建立以会员为中心的运行模式 | 第36-38页 |
5.2.2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 第38页 |
5.2.3 开拓职能发展领域 | 第38-39页 |
5.2.4 注重人力资源建设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