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18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3.1 艾滋病毒感染者(HIV)和艾滋病患者 | 第18页 |
1.3.2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 | 第18-19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1.4.1 正义论 | 第19页 |
1.4.2 福利多元论 | 第19页 |
1.4.3 儿童目标定位理论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6 文章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上蔡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的现状 | 第22-26页 |
2.1 上蔡县艾滋病疫情现状 | 第22页 |
2.2 上蔡县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现状 | 第22页 |
2.3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困境 | 第22-24页 |
2.3.1 生活贫困 | 第22-23页 |
2.3.2 医疗匮乏 | 第23页 |
2.3.3 教育缺失 | 第23页 |
2.3.4 心理障碍 | 第23-24页 |
2.3.5 尊严受损 | 第24页 |
2.4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工作现状 | 第24-26页 |
2.4.1 救助方式 | 第24-25页 |
2.4.2 救助效果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6-31页 |
3.1“河南模式”存在的救助问题 | 第26-27页 |
3.1.1 制度建设滞后 | 第26页 |
3.1.2 专业机构缺乏 | 第26页 |
3.1.3 专业人才匮乏 | 第26-27页 |
3.1.4 救助内容单一 | 第27页 |
3.1.5 救助主体单一 | 第27页 |
3.2 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 第27-29页 |
3.2.1 价值理念优势 | 第27-28页 |
3.2.2 方法技术优势 | 第28-29页 |
3.2.3 组织机构与专业人员优势 | 第29页 |
3.3 国外成功经验 | 第29-31页 |
3.3.1 中央政府统筹协调地方政府贯彻落实 | 第29页 |
3.3.2 确立NGO的治理伙伴地位 | 第29页 |
3.3.3 介入方式以家庭护理为主社区照顾为辅 | 第29-30页 |
3.3.4 加强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精神与社会性支持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的案例分析 | 第31-39页 |
4.1 收集资料与建立关系 | 第31-33页 |
4.1.1 第一次访谈 | 第31-32页 |
4.1.2 第二次访谈 | 第32-33页 |
4.2 案主需求 | 第33-34页 |
4.2.1 物质需求 | 第33页 |
4.2.2 医疗需求 | 第33-34页 |
4.2.3 教育需求 | 第34页 |
4.2.4 精神需求 | 第34页 |
4.3 制定介入方案 | 第34-35页 |
4.3.1 介入目标 | 第34-35页 |
4.3.2 介入方式 | 第35页 |
4.4 实施介入方案 | 第35-39页 |
4.4.1 小组活动 | 第35-37页 |
4.4.2 社区活动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的评估与对策建议 | 第39-42页 |
5.1 评估 | 第39页 |
5.1.1 满意度评估 | 第39页 |
5.1.2 效果评估 | 第39页 |
5.2 社会工作介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对策建议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