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视野下的新疆鄯善县维吾尔族唢呐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7-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7-14页 |
| 1.2.1 新疆维吾尔族历史文化的文献 | 第8-9页 |
| 1.2.2 新疆维吾尔族唢呐的文献 | 第9-10页 |
| 1.2.3 审美文化的文献 | 第10-13页 |
| 1.2.4 音乐美学的文献 | 第13-14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 1.3.1 民族音乐学方法 | 第14-15页 |
| 1.3.2 文艺学美学方法 | 第15-17页 |
| 2 新疆鄯善县维吾尔族唢呐的概述 | 第17-24页 |
| 2.1 乐器起源 | 第17-20页 |
| 2.2 乐器形制 | 第20-22页 |
| 2.3 鼓吹乐队的组成 | 第22-24页 |
| 3 新疆鄯善县维吾尔族唢呐的自然文化背景 | 第24-33页 |
| 3.1 自然生态背景 | 第24-26页 |
| 3.2 历史文化背景 | 第26-33页 |
| 3.2.1 时政方面 | 第26-28页 |
| 3.2.2 宗教方面 | 第28-30页 |
| 3.2.3 音乐发展脉络 | 第30-33页 |
| 4 新疆鄯善县维吾尔族唢呐的审美空间 | 第33-45页 |
| 4.1 婚礼中唢呐的审美空间 | 第33-43页 |
| 4.1.1 空间较大的场合 | 第34-36页 |
| 4.1.2 接亲的路上 | 第36-39页 |
| 4.1.3 作为象征性的家门口 | 第39-41页 |
| 4.1.4 两地之间连接点的庭院 | 第41-43页 |
| 4.2 节日中唢呐的审美空间 | 第43-45页 |
| 4.2.1 清真寺高台上 | 第43页 |
| 4.2.2 节日广场上 | 第43-45页 |
| 5 新疆鄯善县维吾尔族唢呐的文化属性 | 第45-55页 |
| 5.1 不畏艰辛、苦中作乐的绿州文化 | 第45-49页 |
| 5.2 庄严肃穆、扣人心弦的圣赞文化 | 第49-50页 |
| 5.3 风趣洒脱、奔放狂喜的同乐文化 | 第50-55页 |
| 6 新疆鄯善县维吾尔族唢呐的文化功能 | 第55-59页 |
| 6.1 召集聚汇功能 | 第55-56页 |
| 6.2 移风易俗功能 | 第56-57页 |
| 6.3 情感宣泄功能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附录 | 第60-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