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7-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1-12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1.4.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12-13页 |
1.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页 |
1.4.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6.1 理论创新 | 第15页 |
1.6.2 实践创新 | 第15-16页 |
2 生态地标渗透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16-19页 |
2.1 生态教育的需要 | 第16页 |
2.2 新课标的需要 | 第16-17页 |
2.3 教师教学的需要 | 第17页 |
2.4 学生发展的需要 | 第17-19页 |
3 生态地标渗透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 第19-29页 |
3.1 调查目的 | 第19页 |
3.2 调查对象 | 第19页 |
3.2.1 学生 | 第19页 |
3.2.2 教师 | 第19页 |
3.3 调查方法 | 第19页 |
3.4 调查过程 | 第19-20页 |
3.5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0-28页 |
3.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0-23页 |
3.5.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3-28页 |
3.6 调查结论 | 第28-29页 |
4 生态地标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 第29-40页 |
4.1 习水县生态地标个例汇总 | 第29-33页 |
4.1.1 自然景观 | 第29-32页 |
4.1.1.1 丹霞谷 | 第29页 |
4.1.1.2 长嵌沟 | 第29页 |
4.1.1.3 常绿阔叶林 | 第29-30页 |
4.1.1.4 蔺江豹栖息地 | 第30页 |
4.1.1.5 山岔河豺栖息地 | 第30页 |
4.1.1.6 双龙古楠木群落 | 第30-31页 |
4.1.1.7 双龙古红豆杉 | 第31页 |
4.1.1.8 长嵌沟桫椤群落 | 第31页 |
4.1.1.9 习水报春集聚地 | 第31页 |
4.1.1.10 二台子黄沙岩 | 第31-32页 |
4.1.1.11 桃源洞 | 第32页 |
4.1.2 生态文化景观 | 第32-33页 |
4.1.2.1 大杉王 | 第32页 |
4.1.2.2 习酒及酒群落 | 第32-33页 |
4.1.2.3 统一村统一模式地 | 第33页 |
4.2 习水县生态地标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切入点 | 第33-36页 |
4.3 习水县生态地标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 第36-40页 |
4.3.1 将生态地标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 第36-38页 |
4.3.2 利用生态地标构建生物学概念 | 第38页 |
4.3.3 渗透生态地标渲染课堂氛围 | 第38-40页 |
5 生态地标渗透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课堂实证研究 | 第40-50页 |
5.1 研究对象 | 第40页 |
5.2 研究方案 | 第40-41页 |
5.3 研究过程 | 第41-48页 |
5.3.1 学生成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前测结果及分析 | 第41-42页 |
5.3.2 《种群的特征》教学实践 | 第42-46页 |
5.3.3 学生成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后测结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5.4 研究结论 | 第48-50页 |
5.4.1 生态地标有助于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 | 第48页 |
5.4.2 生态地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第48-50页 |
6 生态地标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的建议 | 第50-52页 |
6.1 政府部门应加大生态地标建设和宣传力度 | 第50页 |
6.2 学校应加强生态地标资料库的建设和研究 | 第50页 |
6.3 教师应提升生态地标的内涵认识和传授技能 | 第50-51页 |
6.4 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开展生态地标渗透教学 | 第51-52页 |
7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Ⅰ | 第55-56页 |
附录Ⅱ | 第56-57页 |
附录Ⅲ | 第57-65页 |
附录Ⅳ | 第65-67页 |
附录Ⅴ | 第67-70页 |
附录Ⅵ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