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纺纱理论与纺纱工艺论文--纺纱新工艺、新技术论文

热湿法纺针织苎麻纱的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苎麻纤维第10-12页
        1.1.1 苎麻纤维的历史和分布第10页
        1.1.2 苎麻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第10-11页
        1.1.3 苎麻原麻的脱胶第11-12页
    1.2 苎麻纤维的柔软改性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苎麻纱线的纺纱技术研究现状第13-17页
    1.4 苎麻织物性能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8-19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9-21页
2 热湿蒸汽对苎麻单纤维性能的影响研究第21-27页
    2.1 热湿蒸汽对苎麻纤维性能影响的机理第21-22页
    2.2 实验第22-23页
        2.2.1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22页
        2.2.2 实验条件第22页
        2.2.3 实验装置第22页
        2.2.4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23-26页
        2.3.1 热湿处理对苎麻单纤维粗细的影响第23-24页
        2.3.2 热湿处理对苎麻单纤拉伸性能的影响第24-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热湿法纺针织苎麻纱线的装置和工艺的研究第27-39页
    3.1 热湿法纺针织纱线的机理第27页
    3.2 热湿纺纱的原理探究第27-28页
    3.3 设计热湿纺纱的装置第28-29页
        3.3.1 设计整个装置的简单结构图第28页
        3.3.2 热定型器第28-29页
    3.4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第29-30页
        3.4.1 实验所需仪器和材料第29页
        3.4.2 实验工艺参数第29页
        3.4.3 主要的测试仪器第29-30页
        3.4.4 细纱实验过程第30页
    3.5 主要性能的测试指标和测试方法第30-32页
        3.5.1 力学性能第30-31页
        3.5.2 毛羽第31页
        3.5.3 条干第31页
        3.5.4 耐磨性第31-32页
    3.6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32-37页
        3.6.1 苎麻纱线的力学性第32-34页
        3.6.2 苎麻纱线的毛羽第34-36页
        3.6.3 苎麻纱线的条干第36页
        3.6.4 苎麻纱线的耐磨性第36-37页
    3.7 本章小结第37-39页
4 热湿法/传统环锭纺36公支苎麻纱线性能对比第39-45页
    4.1 实验部分第39-40页
        4.1.1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39页
        4.1.2 实验工艺参数第39-40页
        4.1.3 试验方法第40页
    4.2 主要的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第40-41页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41-44页
        4.3.1 断头率第41页
        4.3.2 毛羽第41-43页
        4.3.3 条干第43页
        4.3.4 力学性能第43-44页
        4.3.5 耐磨性第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5 热湿/传统环锭纺苎麻针织物的基本服用性能评价第45-51页
    5.1 热湿纺苎麻针织物的试织和基本参数第45-46页
        5.1.1 热湿纺针织物的试织第45页
        5.1.2 热湿纺针织物的基本参数第45-46页
    5.2 热湿纺苎麻针织物的服用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第46-48页
        5.2.1 针织物的硬挺度第46-47页
        5.2.2 针织物的顶破性第47页
        5.2.3 针织物的耐磨性第47-48页
        5.2.4 针织物的抗皱性第48页
    5.3 测试结果和讨论第48-50页
        5.3.1 针织物的硬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第48-49页
        5.3.2 针织物的顶破性测试结果与分析第49页
        5.3.3 针织物的耐磨性测试结果与分析第49-50页
        5.3.4 针织物的抗皱性测试结果与分析第50页
    5.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6 结论第51-52页
    6.1 结论第51页
    6.2 存在的问题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附录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共价组装”思路设计的新型Hg2+荧光探针和空间大位阻香豆素荧光染料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铜(Ⅰ)介导的三氟甲硫基化反应方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