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9页 |
1.1.1 我国水资源及其污染现状 | 第17页 |
1.1.2 肖酸盐污染 | 第17-18页 |
1.1.3 硝酸盐危害 | 第18页 |
1.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1.2.1 生物法 | 第19-21页 |
1.2.2 物理化学法 | 第21-23页 |
1.2.3 化学还原法 | 第23-31页 |
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1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含吡啶基螯合树脂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硝酸盐 | 第34-54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40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5-3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2.2.3 材料表征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3页 |
2.3.1 负载型纳米零价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40-45页 |
2.3.2 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去除N_O~3 | 第45-48页 |
2.3.3 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去除Pb_(2+) | 第48-51页 |
2.3.4 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同步去除N_O3~-和Pb~(2+) | 第51-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含吡啶基螯合树脂负载纳米铁镍双金属去除硝酸盐 | 第54-76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4-60页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54-56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6-60页 |
3.2.3 材料表征分析方法 | 第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4页 |
3.3.1 负载型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60-64页 |
3.3.2 DOW 3N-Fe/Ni双金属复合材料对硝酸根的去除特性 | 第64-68页 |
3.3.3 共存阴离子及腐殖酸对硝酸根去除特性的影响 | 第68-71页 |
3.3.4 负载型纳米铁镍双金属复合材料对饮用水中硝酸根的去除特性 | 第71-72页 |
3.3.5 负载型纳米铁镍双金属复合材料还原硝酸根的原理 | 第72-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含吡啶基螯合树脂负载纳米铁钯双金属选择性还原硝酸根 | 第76-100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7-82页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77-78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8-81页 |
4.2.3 材料表征分析方法 | 第81-8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8页 |
4.3.1 制备方法对硝酸根还原和氮气选择性的影响 | 第82-88页 |
4.3.2 Pd含量对氮气选择性的影响 | 第88-92页 |
4.3.3 pH对氮气选择性的影响 | 第92-94页 |
4.3.4 选择性还原硝酸根的机理探讨 | 第94-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含吡啶基螯合树脂负载纳米铁钯双金属选择性还原硝酸根的机理 | 第100-122页 |
5.1 引言 | 第10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0-106页 |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100-103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103-105页 |
5.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105-106页 |
5.2.4 材料表征分析方法 | 第10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21页 |
5.3.1 负载型双金属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106-111页 |
5.3.2 几种树脂载体吸附硝酸根的动力学特性 | 第111页 |
5.3.3 不同载体负载纳米铁钯双金属还原硝酸根动力学 | 第111-117页 |
5.3.4 负载型纳米铁钯双金属选择性还原硝酸根机理探讨 | 第117-12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6.1 结论 | 第122-123页 |
6.2 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