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染料废水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染料废水来源及危害 | 第15页 |
1.2.2 染料废水特点 | 第15-16页 |
1.2.3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 第16-21页 |
1.3 Fenton技术 | 第21-31页 |
1.3.1 Fenton技术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1.3.2 Fenton技术的发展 | 第22-25页 |
1.3.3 Fenton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1.3.4 非均相类Fenton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1-34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页 |
1.4.2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41页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 第35-37页 |
2.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5页 |
2.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5-37页 |
2.3 催化性能实验 | 第37-39页 |
2.3.1 模拟废水 | 第37-38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2.4 检测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2.4.1 橙黄Ⅱ浓度测定 | 第39-40页 |
2.4.2 溶液TOC测定 | 第40页 |
2.4.3 金属离子Fe和Cu的测定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 第41-57页 |
3.1 纳米CuFe_2O_4的制备与表征 | 第41-48页 |
3.1.1 引言 | 第41页 |
3.1.2 焙烧温度对纳米CuFe_2O_4活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3.1.3 焙烧时间对纳米CuFe_2O_4活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3.1.4 纳米CuFe_2O_4的其它表征 | 第46-48页 |
3.2 纳米CuO的制备与表征 | 第48-51页 |
3.3 Fe_2O_3的制备与表征 | 第51-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 第57-90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7-74页 |
4.2.1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57-64页 |
4.2.2 K_2S_2O_8投加量的影响 | 第64-68页 |
4.2.3 染料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8-72页 |
4.2.4 本节小结 | 第72-74页 |
4.3 橙黄Ⅱ的UV-vis图谱分析 | 第74-75页 |
4.4 降解动力学分析 | 第75-76页 |
4.5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 | 第76-79页 |
4.5.1 反应体系中金属离子的溶出分析 | 第76-77页 |
4.5.2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分析 | 第77-79页 |
4.6 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 第79-87页 |
4.6.1 引言 | 第79页 |
4.6.2 不同pH体系铜离子溶出对催化性能影响分析 | 第79-84页 |
4.6.3 自由基捕获实验 | 第84-85页 |
4.6.4 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催化过硫酸盐的反应机理 | 第85-8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5.1 结论 | 第90-91页 |
5.2 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4页 |
个人简历 | 第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