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理欲观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8-9页 |
1.选题依据 | 第8-9页 |
2.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1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2.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戴震对理欲关系探讨的缘由 | 第14-20页 |
(一)从理学到实学的学术背景 | 第14-16页 |
1.怀疑宋明理学的时代之思 | 第14页 |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 第14-15页 |
3.实学思潮应运而生 | 第15-16页 |
(二)戴震的学术积淀与倾向 | 第16-18页 |
1.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 第16-17页 |
2.喜欢征实之学 | 第17页 |
3.对义理与考证关系的思考 | 第17-18页 |
(三)戴震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态度 | 第18-20页 |
1.实学家对理欲关系的态度 | 第18页 |
2.某些方面突破了理学家的堡垒 | 第18页 |
3.戴震知难而进的个性 | 第18-20页 |
二、戴震理欲观的核心内容 | 第20-27页 |
(一)破除理学中的独断论 | 第20-22页 |
1.揭开天理的面纱 | 第20-21页 |
2.破除理学天理观中的独断性 | 第21-22页 |
(二)破除理学中的僵化性 | 第22-24页 |
1.确立天理与人欲关系的多重性 | 第22-23页 |
2.破除理欲对立论后的重新定位 | 第23-24页 |
(三)还原人性与义理的关系 | 第24-27页 |
1.天理是人的理 反人性不是天理 | 第24-25页 |
2.人欲有合理成分 约束依靠义理 | 第25-27页 |
三、戴震理欲观的学术价值 | 第27-35页 |
(一)动摇了宋明理学中本体上的唯心论 | 第27-28页 |
(二)批驳了宋明理学中看待事物的方法 | 第28-30页 |
(三)揭露了宋明理学中社会观的问题 | 第30-32页 |
(四)提出了实学考证的科学方法 | 第32-33页 |
1.字词句的递进考证 | 第32页 |
2.考证与义理兼顾 | 第32-33页 |
(五)倡导了脚踏实地的朴实学风 | 第33-35页 |
四、戴震理欲观的历史价值探析 | 第35-41页 |
(一)从理学到实学的标志性人物 | 第35-37页 |
1.宋明理学的思想危机 | 第35页 |
2.实学对理学的超越 | 第35-36页 |
3.戴震是实学派的哲学代表 | 第36-37页 |
(二)实学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启蒙 | 第37-39页 |
1.实学的学术宗旨是面向实际 经世致用 | 第38页 |
2.实学的考证方法 | 第38-39页 |
(三)实学思潮的影响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