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泥石流论文

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震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及易损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9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强震区泥石流灾害危害第12页
        1.1.2 论文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5页
        1.2.1 国内外泥石流危险性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2 国内外泥石流易损性研究现状第19-25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2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26-27页
    1.4 主要成果和创新第27-29页
        1.4.1 主要研究成果第27-28页
        1.4.2 主要创新点第28-29页
第2章 龙溪河流域地质环境条件第29-42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第29-30页
    2.2 气象、水文第30-32页
        2.2.1 气象第30-31页
        2.2.2 水文第31-32页
    2.3 地形地貌第32-37页
    2.4 地层岩性第37-39页
    2.5 地质构造第39页
    2.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第39-41页
        2.6.1 新构造运动第39-40页
        2.6.2 地震第40-41页
    2.7 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龙溪河流域泥石流发育特征第42-113页
    3.1 震前泥石流特点第42-45页
        3.1.1 震前典型单沟泥石流第42-44页
        3.1.2 震前泥石流发育特征第44-45页
    3.2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第45-52页
        3.2.1 崩塌灾害发育现状第45-47页
        3.2.2 滑坡灾害发育现状第47-50页
        3.2.3 泥石流灾害发育现状第50-52页
    3.3 震后流域泥石流形成条件的改变第52-58页
        3.3.1 地形构造条件变化第52页
        3.3.2 物源条件变化第52-54页
        3.3.3 泥石流堵塞系数变化第54-56页
        3.3.4 气候变化第56-58页
    3.4 震后流域重大泥石流事件第58-112页
        3.4.1 八一沟泥石流第58-69页
        3.4.2 麻柳沟泥石流第69-84页
        3.4.3 黄央沟泥石流第84-97页
        3.4.4 水打沟泥石流第97-110页
        3.4.5 震后泥石流灾害特征第110-112页
    3.5 小结第112-113页
第4章 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第113-149页
    4.1 泥石流有限元模拟原理第114-120页
        4.1.1 有限元模拟控制方程第115-116页
        4.1.2 流体运动流变方程第116-120页
        4.1.3 有限元数值模拟假设与限制条件第120页
    4.2 泥石流数值模拟参数取值第120-126页
        4.2.1 处理数字地形模型第123页
        4.2.2 流变参数第123-124页
        4.2.3 体积浓度参数第124页
        4.2.4 泥石流固体物质比重第124-125页
        4.2.5 层流阻力系数与曼宁系数第125-126页
    4.3 泥石流数值模拟水文分析第126-135页
        4.3.1 最大暴雨量及暴雨参数雨量第127-128页
        4.3.2 清水流量第128-132页
        4.3.3 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第132-133页
        4.3.4 泥石流的流出点设置第133-134页
        4.3.5 泥石流数值模拟清水流量线第134-135页
    4.4 数值模拟泥石流运动过程第135-142页
    4.5 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第142-148页
        4.5.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第142-145页
        4.5.2 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第145-148页
    4.6 小结第148-149页
第5章 流域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第149-178页
    5.1 流域多沟同发泥石流数值模拟危险性评价第149-155页
        5.1.1 流域多沟同发泥石流数值模拟参数第149-150页
        5.1.2 流域多沟同发泥石流数值模拟的流出点第150-151页
        5.1.3 龙溪河流域多沟同发泥石流数值模拟危险性评价第151-155页
    5.2 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向量处理第155-165页
        5.2.1 集水区诱发泥石流的因子第156-157页
        5.2.2 集水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量化处理第157-163页
        5.2.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输入向量第163-165页
    5.3 集水区与雨量分析流域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体系第165-170页
        5.3.1 SOM输入向量归一化第165页
        5.3.2 计算SOM输入向量相似度第165-166页
        5.3.3 SOM基本处理流程第166-167页
        5.3.4 SOM计算泥石流危险度第167-170页
    5.4 龙溪河流域集水区与雨量分析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第170-177页
        5.4.1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转化为SOM输入向量第170-172页
        5.4.2 集水区与雨量分析流域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第172-177页
    5.5 小结第177-178页
第6章 建筑物易损性评价第178-200页
    6.1 泥石流危险性与易损性的关系第179页
    6.2 主要建筑物类型与破坏模式第179-182页
    6.3 物理易损度评价原理第182-183页
    6.4 泥石流冲击力构建物理易损度评价因子第183-187页
        6.4.1 描述泥石流冲击力的物理量第183-184页
        6.4.2 泥石流冲击力计算第184-187页
    6.5 物理易损度评价体系第187-196页
        6.5.1 物理易损度研究样本第188-190页
        6.5.2 物理易损度~冲击力函数第190-194页
        6.5.3 物理易损度~流深函数第194-195页
        6.5.4 物理易损度~动态黏度函数第195-196页
    6.6 物理易损度量化评价第196-198页
    6.7 小结第198-200页
第7章 泥石流区域易损性评价第200-212页
    7.1 易损性评价指标第200-204页
        7.1.1 财富因子第201-202页
        7.1.2 资源因子第202页
        7.1.3 人.因子第202-204页
    7.2 SOM计算泥石流易损性第204-211页
        7.2.1 SOM计算泥石流易损性流程第204-205页
        7.2.2 易损性评价向量第205-208页
        7.2.3 建筑物与道路易损度评价结果第208-209页
        7.2.4 泥石流区域易损性评价结果第209-211页
    7.3 小结第211-212页
结论第212-214页
致谢第214-215页
参考文献第215-22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223-224页
附表第224-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大科技汽柴油调和优化的研究
下一篇:能效优化的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