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物资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物资经济论文--中国论文--地方物资经济论文

基于区港联动的黄埔老港物流园区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港口物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物流园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港口物流园区发展现状第14-16页
        1.3.1 国外港口物流园区发展现状第14页
        1.3.2 国内港口物流园区发展现状第14-16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港口物流园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6页
    2.1 港口物流的发展第19-21页
    2.2 港口物流园区概述第21-22页
        2.2.1 港口物流园区的概念第21-22页
        2.2.2 港口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第22页
    2.3 港口物流园区的相关理论第22-25页
        2.3.1 价值链理论第22-23页
        2.3.2 港口产业集群第23-24页
        2.3.3 增长极理论第24-25页
        2.3.4 供应链理论第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黄埔老港区发展概述第26-35页
    3.1 黄埔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第26-27页
    3.2 黄埔老港发展现状第27-31页
        3.2.1 黄埔老港基本情况第27-28页
        3.2.2 黄埔老港运营现状第28-31页
    3.3 黄埔老港区物流发展前景第31-32页
        3.3.1 现代物流在黄埔老港区的发展优势第31-32页
        3.3.2 现代物流在黄埔老港区的发展机遇第32页
    3.4 黄埔老港物区物流系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2-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四章 黄埔老港物流园区功能与运作设计第35-41页
    4.1 黄埔老港物流园区的定位第35页
    4.2 黄埔老港物流园区功能设计第35-38页
        4.2.1 港口物流园区功能设计思路第35-36页
        4.2.2 港口物流园区功能设计第36-38页
            4.2.2.1 港口物流园区基本功能第36页
            4.2.2.2 物流延伸服务功能第36-37页
            4.2.2.3 配套服务功能第37-38页
    4.3 黄埔老港物流园区运作设计第38-40页
    4.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黄埔老港物流园区规模预测分析第41-55页
    5.1 黄埔老港历年货物吞吐量分析第41-42页
    5.2 基于单一预测方法的货物吞吐量预测第42-50页
        5.2.1 回归预测法第42-46页
        5.2.2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第46-50页
    5.3 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货物吞吐量预测第50-51页
    5.4 基于参数法的港口物流园区规模预测第51-54页
    5.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黄埔老港物流园区的选址分析第55-66页
    6.1 黄埔老港物流园区选址的Leader-Follower分析第55-56页
    6.2 黄埔老港的物流园区选址模型的构建第56-60页
        6.2.1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56-57页
        6.2.2 上层规划模型建立第57-58页
        6.2.3 下层规划模型建立第58-60页
    6.3 黄埔老港的物流园区选址模型的求解第60-65页
        6.3.1 黄埔老港的物流园区备选地点的确定第60-62页
        6.3.2 黄埔老港的物流园区模型中具体参数确定第62-63页
        6.3.3 模型求解过程第63-65页
        6.3.4 结果分析第65页
    6.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七章 发展黄埔老港物流园区的政策建议第66-68页
    7.1 加快区港联动货运通道建设第66页
    7.2 “港区一体,单一窗口”的通关手续第66-67页
    7.3 推进区港联动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第67页
    7.4 采用PPP模式,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分期化建设第67-68页
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 1第74-76页
附录 2第76-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附件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金强男篮2013NBL联赛的技战术备战过程研究
下一篇:疲劳对篮球运动员完成急停跳投动作下肢运动模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