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3-31页 |
1.1 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 | 第13-20页 |
1.1.1 QDs | 第13-14页 |
1.1.2 ECL的基本原理 | 第14-17页 |
1.1.3 ECL方法的特点 | 第17-19页 |
1.1.4 QDs ECL的性质 | 第19页 |
1.1.5 QDs ECL在生物分析领域的应用 | 第19-20页 |
1.2. 基于QDs的电致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20-26页 |
1.2.1 基于QDs的ERET的发展 | 第21-22页 |
1.2.2 基于QDs的ERET的传感策略及分析应用 | 第22-25页 |
1.2.3 基于QDs的ERET的发展方向 | 第25-26页 |
1.3 本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基于碲化镉量子点和金纳米团簇的电致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新策略及其对microRNA的高选择性检测 | 第31-45页 |
2.1 前言 | 第31-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2.2.1 试剂 | 第33-34页 |
2.2.2 仪器 | 第34页 |
2.2.3 DMSA-CdTe/QDs的制备 | 第34-35页 |
2.2.4 AuNCs的制备 | 第35页 |
2.2.5 发夹DNA-AuNCs复合物的制备 | 第35页 |
2.2.6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7 ECL检测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2.3.1 发夹DNA-AuNCs和CdTe QDs的表征 | 第36-37页 |
2.3.2 生物传感器的性能 | 第37-38页 |
2.3.3 猝灭机制的研究 | 第38-39页 |
2.3.4 ECL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39-40页 |
2.3.5 定量测量 | 第40-41页 |
2.3.6 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选择性 | 第41-42页 |
2.4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镁离子DNA酶触发的比率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新方法 | 第45-59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9页 |
3.2.1 试剂 | 第46-47页 |
3.2.2 仪器 | 第47页 |
3.2.3 CdS@MPA QDs的准备 | 第47-48页 |
3.2.4 Au@luminol的合成 | 第48页 |
3.2.5 Au@luminol-DNA3结合物的制备 | 第48页 |
3.2.6 比率ECL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第48-49页 |
3.2.7 ECL检测 | 第49页 |
3.2.8 细胞提取物的制备 | 第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3.3.1 形貌表征 | 第49-50页 |
3.3.2 比率ECL生物传感器的可行性研究 | 第50-51页 |
3.3.3 ECL检测条件优化 | 第51-53页 |
3.3.4 ECL传感器对于镁离子的响应 | 第53-54页 |
3.3.5 传感器的选择性及稳定性 | 第54-55页 |
3.3.6 细胞提取物中镁离子的检测 | 第55页 |
3.4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