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卫星大地测量与空间大地测量论文--全球定位系统(GPS)论文

基于GNSS反射信号的海面风场反演方法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GNSS反射信号简介第15-19页
        1.1.1 GNSS系统第15-18页
        1.1.2 GNSS-R技术第18-19页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背景与意义第1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9-21页
        1.3.1 国外研究第19-21页
        1.3.2 国内研究第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1-25页
第二章 北斗导航系统概述第25-37页
    2.1 导航系统组成第25-26页
    2.2 北斗信号特点第26-31页
        2.2.1 北斗信号结构第26页
        2.2.2 伪码生成及仿真结果第26-29页
        2.2.3 北斗信号调制方式第29-31页
    2.3 直射信号相关函数第31页
    2.4 反射信号相关函数第31-36页
        2.4.1 二维相关函数第31-33页
        2.4.2 等延迟区及仿真结果第33-35页
        2.4.3 等多普勒区第35-36页
    2.5 本章总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北斗反射信号岸基风速探测分析第37-53页
    3.1 岸基条件下的几何关系第37-38页
        3.1.1 镜面反射点的定义第37-38页
        3.1.2 岸基条件下海面反射信号的几何关系第38页
    3.2 天线覆盖区计算第38-40页
    3.3 菲涅尔反射系数第40-44页
        3.3.1 散射概述第40-41页
        3.3.2 海水介电常数第41-42页
        3.3.3 菲涅尔反射系数第42-44页
    3.4 相关数学模型第44-49页
        3.4.1 海浪谱模型第44-46页
        3.4.2 电磁散射模型第46-48页
        3.4.3 散射信号相关功率模型第48-49页
    3.5 几种风速探测的方法第49-51页
        3.5.1 基于功率谱波形后沿匹配的方法第49-50页
        3.5.2 基于功率谱波形后沿斜率的方法第50页
        3.5.3 其他反演方法第50-51页
    3.6 本章总结第51-53页
第四章 基于时延功率谱面积的间接风速探测模型建立第53-73页
    4.1 信号的接收与处理第53-55页
        4.1.1 直射信号处理第53-54页
        4.1.2 反射信号处理第54-55页
    4.2 反射信号一维时延功率谱分析第55-57页
        4.2.1 接收机输出数据格式第55-56页
        4.2.2 反射信号一维时延功率谱第56-57页
        4.2.3 岸基条件下有效时延范围第57页
    4.3 功率谱面积第57-61页
        4.3.1 功率谱面积定义第57-58页
        4.3.2 功率谱面积与风速第58-59页
        4.3.3 功率谱面积与有效波高第59-60页
        4.3.4 风速与有效波高第60-61页
    4.4 基于时延功率谱面积的间接风速探测算法第61-66页
        4.4.1 数据处理第62-63页
        4.4.2 阈值选取第63-64页
        4.4.3 经验模型建立第64-66页
    4.5 岸基试验概述及算法验证第66-72页
        4.5.1 威海岸基试验环境第66-68页
        4.5.2 间接风速反演算法验证第68-72页
    4.6 本章总结第72-73页
第五章 基于峰值统计特性的直接风速探测模型建立第73-85页
    5.1 岸基反射信号相关功率谱峰值第73-74页
    5.2 功率谱峰值的统计特性分析第74-79页
        5.2.1 几何关系分析第74-75页
        5.2.2 功率谱峰值的随机性第75-76页
        5.2.3 功率谱峰值的统计特性第76-79页
    5.3 基于峰值统计特性的直接风速探测模型第79-83页
        5.3.1 数据处理第79-80页
        5.3.2 经验模型建立第80-82页
        5.3.3 试验数据验证第82-83页
    5.4 本章总结第83-8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6.1 论文研究成果第85-86页
    6.2 进一步的规划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致谢第91-9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95页
作者与导师简介第95-97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性中空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和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下一篇:多变量时滞系统的动态解耦内模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