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5页 |
1.1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7-19页 |
1.1.1 纳米材料的定义 | 第17页 |
1.1.2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7-18页 |
1.1.3 稀土纳米材料 | 第18-19页 |
1.1.3.1 稀土金属氧化物 | 第18-19页 |
1.1.3.2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 | 第19页 |
1.2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及安全性问题 | 第19-22页 |
1.2.1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1.2.2 稀土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1.2.3 纳米材料应用面临的安全性问题 | 第21-22页 |
1.3 炎症小体概述 | 第22-32页 |
1.3.1 炎症小体组成简介 | 第22-24页 |
1.3.2 NLRP3炎症小体简介 | 第24-26页 |
1.3.3 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机制 | 第26-31页 |
1.3.3.1 钾离子外泄 | 第26页 |
1.3.3.2 溶酶体破坏与蛋白酶cathepsinB释放 | 第26页 |
1.3.3.3 ROS的生成 | 第26-29页 |
1.3.3.3.1 NADPH氧化酶产生的ROS | 第26-27页 |
1.3.3.3.2 线粒体呼吸链产生的ROS | 第27-29页 |
1.3.3.4 TRPM2介导的钙离子内流 | 第29-31页 |
1.3.3.4.1 TRP家族简介 | 第29-30页 |
1.3.3.4.2 TRPM2活化机制 | 第30页 |
1.3.3.4.3 钙离子内流与NLRP3炎症小体活化 | 第30-31页 |
1.3.3.4.4 细胞外钙离子与NLRP3炎症小体活化 | 第31页 |
1.3.4 炎症小体与重大疾病的关系 | 第31-32页 |
1.3.4.1 NLRP3炎症小体与吡啉相关周期热综合征(CAPS) | 第31页 |
1.3.4.2 NLRP3炎症小体与代谢性疾病 | 第31-32页 |
1.3.4.3 NLRP3炎症小体与呼吸疾病的发生 | 第32页 |
1.3.4.4 炎症小体与肿瘤的发生 | 第32页 |
1.4 纳米材料活化NLRP3炎症小体 | 第32-33页 |
1.5 短肽涂层稀土纳米颗粒降低其诱发的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 第33-35页 |
第2章 稀土纳米颗粒物诱发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 第35-49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2.2.1 三种纳米颗粒物 | 第35页 |
2.2.2 生化试剂 | 第35-36页 |
2.2.2.1 购买试剂 | 第35-36页 |
2.2.2.2 配制试剂 | 第36页 |
2.2.3 细胞 | 第36-37页 |
2.2.4 动物 | 第37页 |
2.2.5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2.3.1 小尺度UCN纳米颗粒的合成与洗涤 | 第37-38页 |
2.3.1.1 小尺度UCN纳米颗粒物的合成 | 第37-38页 |
2.3.1.2 小尺度UCN纳米颗粒物的洗涤 | 第38页 |
2.3.2 UCN纳米颗粒的浓度检测 | 第38页 |
2.3.3 三种纳米颗粒物物理化学性质鉴定方法 | 第38-39页 |
2.3.3.1 透射电子显徽镜检测纳米颗粒形貌 | 第38页 |
2.3.3.2 X射线衍射仪检测UCN组成成分 | 第38页 |
2.3.3.3 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UCN上转换发光光谱 | 第38-39页 |
2.3.3.4 高灵敏度Zeta电位及粒度分析仪检测UCN Zeta电位和粒径 | 第39页 |
2.3.4 L929细胞系培养上清的制备 | 第39页 |
2.3.5 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的分离,培养与分化 | 第39页 |
2.3.6 三种稀土纳米材料处理巨噬细胞方法 | 第39-40页 |
2.3.7 细胞培养上清中蛋白的浓缩方法 | 第40页 |
2.3.8 ELISA检测上清IL-1β和IL-18浓度 | 第40-41页 |
2.3.8.1 ELISA检测IL-1β实验方法 | 第40页 |
2.3.8.2 ELISA检测IL-18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2.3.9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41-42页 |
2.3.10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第42页 |
2.3.11 检测纳米颗粒物的内毒素含量 | 第42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2.5.1 三种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42-44页 |
2.5.1.1 UCN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43-44页 |
2.5.1.2 Y_2O_3和Nd_2O_3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44页 |
2.5.2 三种纳米颗粒物活化NLRP3炎症小体 | 第44-47页 |
2.5.3 三种稀土纳米颗粒物内毒素检测 | 第47页 |
2.5.4 UCN纳米颗粒物细胞毒性检测 | 第47-49页 |
第3章 RE-1涂层降低稀土纳米颗粒引发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 | 第49-57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3.2.1 三种稀土纳米颗粒物 | 第49页 |
3.2.2 生化试剂 | 第49页 |
3.2.3 细胞 | 第49-50页 |
3.2.4 动物 | 第50页 |
3.2.5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3.3.1 小尺度UCN纳米颗粒物的合成与洗涤 | 第50页 |
3.3.2 UCN纳米颗粒物浓度检测 | 第50页 |
3.3.3 RE-1涂层到稀土纳米颗粒物表面 | 第50页 |
3.3.4 RE-1涂层到UCN的鉴定 | 第50页 |
3.3.5 BMDM细胞的分离,诱导分化与培养方法 | 第50-51页 |
3.3.6 PM(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诱导分化与培养方法 | 第51页 |
3.3.7 稀土纳米材料以及RE-1涂层后的稀土纳米材料处理细胞的方法 | 第51页 |
3.3.8 细胞培养上清中蛋白的浓缩方法 | 第51页 |
3.3.9 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和IL-18 | 第51页 |
3.3.10 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 | 第51页 |
3.3.11 C57/BL6小鼠腹膜炎模型的方法 | 第51-52页 |
3.3.12 C57/BL6小鼠腹膜炎模型的鉴定方法 | 第52页 |
3.3.12.1 小鼠腹水的收集方法 | 第52页 |
3.3.12.2 ELISA检测小鼠腹水中IL-1β | 第52页 |
3.3.12.3 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数目的鉴定 | 第52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3.5.1 将RE-1短肽涂层到稀土纳米颗粒表面 | 第52-53页 |
3.5.2 RE-1涂层降低稀土纳米颗粒诱发的BMDM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 第53页 |
3.5.3 RE-1短肽自身既不会活化炎症小体也没有抑制炎症小体的作用 | 第53-54页 |
3.5.4 RE-1涂层降低稀土纳米颗粒诱发的THP-1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 第54-55页 |
3.5.5 RE-1涂层降低稀土纳米颗粒诱发的PM细胞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 第55页 |
3.5.6 RE-1涂层降低稀土纳米颗粒诱发的小鼠腹膜炎 | 第55-57页 |
第4章 RE-1涂层不影响巨噬细胞对于稀土纳米颗粒的摄取 | 第57-63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4.2.1 生化试剂 | 第57页 |
4.2.2 细胞 | 第57页 |
4.2.3 动物 | 第57页 |
4.2.4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4.3.1 小尺度UCN纳米颗粒物的合成与洗涤 | 第58页 |
4.3.2 UCN纳米颗粒物浓度检测 | 第58页 |
4.3.3 RE-1涂层到稀土纳米颗粒物表面 | 第58页 |
4.3.4 BMDM(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的分离,诱导分化与培养方法 | 第58页 |
4.3.5 UCN以及RE-1涂层后的UCN,以及细胞摄取抑制剂预处理细胞的方法 | 第58页 |
4.3.6 细胞摄取纳米材料量的检测 | 第58-59页 |
4.3.7 Western Blotting实验 | 第59页 |
4.3.8 ELISA实验 | 第59页 |
4.4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3页 |
4.5.1 RE-1涂层能抑制UCN在Hela细胞的内吞却不能抑制其在BMDM细胞的内吞 | 第59-60页 |
4.5.2 内吞抑制剂对于Hela和BMDM两种细胞摄取UCN纳米颗粒的的不同作用 | 第60-61页 |
4.5.3 稀土纳米颗粒物需先进入细胞才能活化炎症小体 | 第61-63页 |
第5章 CathepsinB释放并不是UCN活化NLRP3炎症小体的原因 | 第63-67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实验材料论 | 第63-64页 |
5.2.1 UCN纳米颗粒 | 第63页 |
5.2.2 生化试剂 | 第63页 |
5.2.3 细胞 | 第63页 |
5.2.4 动物 | 第63-64页 |
5.2.5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5.3.1 小尺度UCN纳米颗粒物的合成与洗涤 | 第64页 |
5.3.2 UCN纳米颗粒物浓度检测 | 第64页 |
5.3.3 RE-1涂层到稀土纳米颗粒物表面 | 第64页 |
5.3.4 BMDM(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的分离,诱导分化与培养方法 | 第64页 |
5.3.5 稀土纳米材料及RE-1涂层后的纳米材料处理细胞的方法 | 第64页 |
5.3.6 溶酶体功能的检测方法 | 第64-65页 |
5.4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67页 |
5.5.1 RE-1部分抑制UCN纳米颗粒对巨噬细胞溶酶体的破坏作用 | 第65-66页 |
5.5.2 CA-074-Me不能抑制UCN引发的NLRP3炎症小体活化 | 第66-67页 |
第6章 RE-1涂层不能抑制稀土纳米颗粒物处理巨噬细胞引起的钾离子外泄 | 第67-71页 |
6.1 引言 | 第67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6.2.1 三种稀土纳米颗粒物 | 第67页 |
6.2.2 生化试剂 | 第67页 |
6.2.3 细胞 | 第67页 |
6.2.4 动物 | 第67页 |
6.2.5 实验仪器 | 第67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6.3.1 小尺度UCN纳米颗粒物的合成与洗涤 | 第68页 |
6.3.2 UCN纳米颗粒物浓度检测 | 第68页 |
6.3.3 RE-1涂层到稀土纳米颗粒物表面 | 第68页 |
6.3.4 BMDM(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的分离,诱导分化与培养方法 | 第68页 |
6.3.5 稀土纳米材料及RE-1涂层后的纳米材料处理细胞的方法 | 第68页 |
6.3.6 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检测方法 | 第68页 |
6.3.7 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浓度 | 第68-69页 |
6.4 数据分析 | 第69页 |
6.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6.5.1 稀土纳米颗粒物通过引发钾离子外泄活化NLRP3炎症小体 | 第69-70页 |
6.5.2 RE-1涂层不影响UCN纳米颗粒引发的钾离子外泄 | 第70-71页 |
第7章 RE-1涂层抑制稀土纳米颗粒物在巨噬细胞中产生的ROS | 第71-81页 |
7.1 引言 | 第71-72页 |
7.2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7.2.1 生化试剂 | 第72页 |
7.2.2 细胞 | 第72页 |
7.2.3 动物 | 第72页 |
7.2.4 实验仪器 | 第72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7.3.1 小尺度UCN纳米颗粒物的合成与洗涤 | 第72页 |
7.3.2 UCN纳米颗粒物浓度检测 | 第72页 |
7.3.3 RE-1涂层到稀土纳米颗粒物表面 | 第72页 |
7.3.4 BMDM(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的分离,诱导分化与培养方法 | 第72-73页 |
7.3.5 稀土纳米材料及RE-1涂层后的稀土纳米材料处理细胞的方法 | 第73页 |
7.3.6 细胞产生ROS的检测 | 第73-74页 |
7.3.6.1 细胞总体ROS的检测方法 | 第73页 |
7.3.6.1.1 荧光显徽镜法检测 | 第73页 |
7.3.6.1.2 流式检测荧光强度 | 第73页 |
7.3.6.2 细胞中线粒体产生ROS检测方法 | 第73-74页 |
7.3.6.2.1 荧光显徽镜法检测 | 第73-74页 |
7.3.6.2.2 共聚焦法检测 | 第74页 |
7.3.6.2.3 流式检测荧光强度 | 第74页 |
7.4 数据分析 | 第74页 |
7.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4-81页 |
7.5.1 RE-1涂层显著减少UCN处理巨噬细胞产生的ROS | 第74-75页 |
7.5.2 RE-1涂层不影响UCN处理巨噬细胞产生的线粒体ROS | 第75-77页 |
7.5.3 NADPH氧化酶抑制剂抑制UCN诱发的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 第77-81页 |
第8章 RE-1涂层抑制稀土纳米颗粒物引发的钙离子内流 | 第81-99页 |
8.1 引言 | 第81页 |
8.2 实验材料 | 第81-83页 |
8.2.1 三种稀土纳米颗粒物 | 第81页 |
8.2.2 生化试剂 | 第81-82页 |
8.2.3 TRPM2 shPNA | 第82页 |
8.2.4 细胞 | 第82页 |
8.2.5 动物 | 第82页 |
8.2.6 实验仪器 | 第82-83页 |
8.3 实验方法 | 第83-88页 |
8.3.1 小尺度UCN纳米颗粒物的合成与洗涤 | 第83页 |
8.3.2 UCN纳米颗粒物浓度检测 | 第83页 |
8.3.3 RE-1涂层到稀土纳米颗粒物表面 | 第83页 |
8.3.4 BMDM(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的分离,诱导分化与培养方法 | 第83页 |
8.3.5 稀土纳米材料及RE-1涂层后的稀土纳米材料处理细胞的方法 | 第83页 |
8.3.6 细胞钙离子内流的检测 | 第83-84页 |
8.3.6.1 激光共聚焦显徽镜拍照检测 | 第83-84页 |
8.3.6.2 流式检测荧光强度 | 第84页 |
8.3.6.3 荧光显微镜实时检测 | 第84页 |
8.3.7 稳转TRPM2 shRBAA的THP-1细胞系的构建 | 第84-87页 |
8.3.7.1 慢病毒感染细胞原理 | 第84-85页 |
8.3.7.2 人源的TRPM2 shRNA质粒的获取 | 第85页 |
8.3.7.3 空载质粒以及病毒包装质粒的获取 | 第85页 |
8.3.7.4 含有人源TRPM2 shRNA病毒的包装与收集 | 第85-86页 |
8.3.7.5 构建稳转TRPM2 shRNA的THP-1细胞系 | 第86-87页 |
8.3.8 在BMDM细胞中敲低TRPM2的方法 | 第87-88页 |
8.3.8.1 含有TRPM2 shRNA病毒的包装与收集 | 第87页 |
8.3.8.2 用含有TRPM2 shRNA的病毒感染BMDM细胞 | 第87-88页 |
8.3.9 检测TRPM2在稀土纳米颗粒物诱发炎症小体活化中的作用 | 第88页 |
8.3.10 细胞产生ROS的检测 | 第88页 |
8.4 数据分析 | 第88页 |
8.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8-99页 |
8.5.1 RE-1涂层抑制UCN引发钙离子内流 | 第88-90页 |
8.5.2 RE-1涂层通过抑制UCN引发的钙离子内流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 第90-91页 |
8.5.3 UCN通过活化TRPM2引起钙离子内流活化NLRP3炎症小体 | 第91-94页 |
8.5.3.1 TRPM2抑制剂抑制UCN引发的钙离子内流 | 第91-92页 |
8.5.3.2 TRPM2抑制剂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 第92-93页 |
8.5.3.3 敲低TRPM2抑制UCN引发的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 | 第93-94页 |
8.5.4 UCN处理巨噬细胞引发ROS活化TRPM2 | 第94-99页 |
8.5.4.1 抑制UCN引发的ROS减少钙离子内流 | 第95-96页 |
8.5.4.2 抑制UCN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不影响ROS的产生 | 第96-99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缩略语 | 第119-121页 |
附录 | 第121-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页 |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121页 |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得的学术奖励 | 第121页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21-123页 |
发表论文复印件 | 第123-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