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论文

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不同相区古氧相演化及生态响应

作者简历第7-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9页
    1.1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生物灭绝事件研究概述第16-18页
    1.2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古氧相研究现状第18-24页
        1.2.1 岩相和沉积微相指标第19页
        1.2.2 古生物化石指标第19-20页
        1.2.3 沉积地球化学指标第20-22页
        1.2.4 沉积矿物指标第22-24页
    1.3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古氧相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第25-29页
        1.4.1 研究目的第25-26页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6-27页
        1.4.3 取得的新认识第27-28页
        1.4.4 论文工作量第28-29页
第二章 研究区古地理背景及沉积相演化第29-62页
    2.1 古地理背景第29-30页
    2.2 研究剖面沉积序列第30-46页
        2.2.1 重庆凉风垭剖面第30-34页
        2.2.2 湖北京山剖面第34-38页
        2.2.3 湖北赤壁剖面第38-41页
        2.2.4 浙江煤山剖面第41-44页
        2.2.5 浙江黄芝山剖面第44-46页
    2.3 浅水台地相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相演化第46-54页
        2.3.1 浅水台地相带沉积微相类型第46-52页
        2.3.2 浅水台地相带沉积相演化第52-54页
    2.4 深水陆棚相的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相演化第54-57页
        2.4.1 深水陆棚相带沉积微相类型第54-56页
        2.4.2 深水陆棚相带沉积相演化第56-57页
    2.5 半深水过渡相的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相演化第57-62页
        2.5.1 半深水斜坡相带沉积微相类型第57-60页
        2.5.2 半深水斜坡相带沉积相演化第60-62页
第三章 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氧相演化特征第62-87页
    3.1 草莓状黄铁矿指标研究原理第62-67页
        3.1.1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第62-63页
        3.1.2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与古氧相的关系第63-65页
        3.1.3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析方法第65-67页
    3.2 草莓状黄铁矿指标研究结果第67-82页
        3.2.1 浙江黄芝山剖面草莓状黄铁矿研究结果第67-71页
        3.2.2 重庆凉风垭剖面草莓状黄铁矿研究结果第71-75页
        3.2.3 浙江煤山剖面草莓状黄铁矿研究结果第75-79页
        3.2.4 湖北赤壁剖面草莓状黄铁矿研究结果第79-80页
        3.2.5 湖北京山剖面草莓状黄铁矿研究结果第80-82页
    3.3 华南地区不同相带二叠纪与三叠纪古氧相演化第82-85页
    3.4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全球范围古氧相演化特征第85-87页
第四章 晚二叠世大灭绝事件及其可能的诱发机制第87-111页
    4.1 晚二叠世末期生物大绝灭事件第87-96页
        4.1.1 研究材料及方法第87页
        4.1.2 统计结果第87-96页
    4.2 晚二叠世晚期深水盆地浮游生物的兴盛第96-97页
    4.3 大灭绝事件后机会种的泛滥第97-102页
        4.3.1 浅水台地相的微生物岩第97-101页
        4.3.2 浅水台地相上的小型腹足动物富集层第101页
        4.3.3 深水陆棚相区的菊石和双壳类化石富集层第101-102页
    4.4 大灭绝事件诱发机制第102-111页
        4.4.1 火山事件第102-106页
        4.4.2 海平面变化事件第106-108页
        4.4.3 缺氧事件第108-111页
第五章 结论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滇西南及泰国北部古生代早中期特提斯演化研究
下一篇:阿拉善块体西南部古生代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