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7-10页 |
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9页 |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0-24页 |
§1.2 论文选题依据 | 第24-29页 |
1.2.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2.3 研究方案与工作量 | 第25-27页 |
1.2.4 取得的主要进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造山带沉积构造背景的研究方法 | 第29-40页 |
§2.1 玄武岩 | 第29-31页 |
2.1.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29-30页 |
2.1.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 第30-31页 |
2.1.3 需注意的问题 | 第31页 |
§2.2 砂岩 | 第31-40页 |
2.2.1 碎屑模式 | 第31-33页 |
2.2.2 石英的阴极发光 | 第33-34页 |
2.2.3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34-39页 |
2.2.4 锆石化学成分的物源意义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滇西南惠民变质火山岩——原特提斯奥陶纪俯冲的证据 | 第40-54页 |
§3.1 地质背景 | 第40-43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3.3 数据结果 | 第44-48页 |
3.3.1 锆石U-Pb年代学 | 第44-46页 |
3.3.2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6-48页 |
3.3.3 锆石Lu-Hf同位素 | 第48页 |
§3.4 讨论 | 第48-53页 |
3.4.1 形成时代 | 第48页 |
3.4.2 构造背景及岩浆源区 | 第48-51页 |
3.4.3 原特提斯俯冲的证据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滇西南景洪南光组浊积岩——古特提斯晚泥盆世俯冲的证据 | 第54-73页 |
§4.1 地质背景 | 第54-57页 |
§4.2 岩相学及南光组沉积时代 | 第57-58页 |
§4.3 采样及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4.4 数据结果 | 第59-68页 |
4.4.1 砂岩碎屑模式组成 | 第59-60页 |
4.4.2 石英的阴极发光 | 第60-61页 |
4.4.3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61-64页 |
4.4.4 锆石U-Pb年龄 | 第64-67页 |
4.4.5 锆石微量元素 | 第67-68页 |
§4.5 讨论 | 第68-71页 |
4.5.1 地层时代 | 第68页 |
4.5.2 构造背景 | 第68-69页 |
4.5.3 对特提斯洋盆演化的限制 | 第69-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滇西南及泰国北部志留系—泥盆系碎屑锆石研究 | 第73-92页 |
§5.1 地质背景 | 第73-75页 |
§5.2 地层及研究材料 | 第75-80页 |
5.2.1 素可泰地体志留系-泥盆系 | 第75-77页 |
5.2.2 滇西南昌宁-孟连带曼信组与温泉组 | 第77-80页 |
§5.3 数据结果 | 第80-85页 |
5.3.1 素可泰地体志留系-泥盆系 | 第80-82页 |
5.3.2 滇西南昌宁-孟连带上泥盆统 | 第82-85页 |
§5.4 讨论 | 第85-90页 |
5.4.1 素可泰地体志留系-泥盆系 | 第85-88页 |
5.4.2 滇西南昌宁-孟连带上泥盆统 | 第88-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滇西南及泰国北部地区特提斯构造演化 | 第92-99页 |
§6.1 古生代早中期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 | 第92-94页 |
6.1.1 惠民变质火山岩 | 第92-93页 |
6.1.2 景洪上泥盆统南光组浊积岩 | 第93-94页 |
6.1.3 素可泰地体志留系-泥盆系、昌宁-孟连带上泥盆统碎屑锆石 | 第94页 |
§6.2 本章小结 | 第94-99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99-10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6页 |
附录 分析数据 | 第126-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