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 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情况及其危害 | 第9页 |
1.1 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情况 | 第9页 |
1.2 牛子宫内膜炎的危害 | 第9页 |
2 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 | 第9-11页 |
2.1 微生物因素 | 第10页 |
2.2 内分泌因素 | 第10页 |
2.3 营养因素 | 第10页 |
2.4 管理因素 | 第10页 |
2.5 人为因素 | 第10-11页 |
2.6 疾病因素 | 第11页 |
2.7 应激因素 | 第11页 |
2.8 机体血液状态因素 | 第11页 |
2.9 年龄、胎次和产犊季节因素 | 第11页 |
3 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 | 第11-12页 |
4 牛子宫内膜炎的分类及其临床症状 | 第12页 |
4.1 急性子宫内膜炎 | 第12页 |
4.2 慢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 第12页 |
4.3 慢性卡他性脓性子宫内膜炎 | 第12页 |
4.4 慢性化脓性子宫内膜炎 | 第12页 |
4.5 隐性子宫内膜炎 | 第12页 |
5 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 第12-14页 |
5.1 临床检查 | 第12页 |
5.2 实验室诊断 | 第12-14页 |
5.2.1 子宫内膜活检诊断方法 | 第13页 |
5.2.2 子宫内膜冲洗回流液诊断方法 | 第13页 |
5.2.3 Yautcaun改良方法 | 第13页 |
5.2.4 超声检查方法 | 第13页 |
5.2.5 细胞学检查方法 | 第13页 |
5.2.6 血液学检查方法 | 第13-14页 |
6 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第14-16页 |
6.1 抗生素疗法 | 第14页 |
6.2 中医疗法 | 第14页 |
6.3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14-15页 |
6.4 生物制剂疗法 | 第15页 |
6.5 激素疗法 | 第15页 |
6.6 针灸疗法 | 第15页 |
6.7 子宫按摩疗法 | 第15页 |
6.8 人工诱导泌乳疗法 | 第15-16页 |
7 牛子宫内膜炎的综合防控 | 第16-17页 |
7.1 加强饲养管理,遵守操作规程 | 第16页 |
7.2 加强牛在围产期时的饲养管理和保健措施 | 第16页 |
7.3 坚持早发现早治疗原则 | 第16页 |
7.4 药物预防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 第16页 |
7.5 建立定期检疫制度 | 第16-17页 |
7.6 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 第17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牛子宫内容物中细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致病性试验 | 第18-29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1.1.1 试验样品 | 第18页 |
1.1.2 试验仪器 | 第18页 |
1.1.3 试验试剂 | 第18-1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1.2.1 子宫内膜炎患牛的诊断 | 第19页 |
1.2.2 牛的子宫内容物样品采集 | 第19页 |
1.2.3 培养基和平板的制备 | 第19页 |
1.2.4 子宫内容物中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 第19-20页 |
1.2.5 将纯化好的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 第20页 |
1.2.6 致病性试验 | 第20页 |
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20页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27页 |
2.1 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2.2 药敏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2.3 致病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27页 |
3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牛子宫内膜炎的血常规检测 | 第29-31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1.1.1 样品采集 | 第29页 |
1.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1.2.1 血常规检测 | 第29页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9页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2.1 血常规的部分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治疗 | 第31-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1.1.1 试验动物 | 第31页 |
1.1.2 试验药品 | 第3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1.2.1 治疗方案 | 第31页 |
1.3 试验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 | 第31-32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2页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页 |
2.1 治疗子宫内膜炎患牛的临床效果 | 第32页 |
3 讨论 | 第32-33页 |
全文总结 | 第33页 |
创新点 | 第33-34页 |
试验附图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ABSTRACT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