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1 区域空间极值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2 地形地貌影响降水分布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研究手段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第22-27页 |
2.1 淮河流域概况 | 第22-23页 |
2.1.1 淮河流域自然条件情况 | 第22页 |
2.1.2 淮河流域极端降水情况 | 第22-23页 |
2.1.3 研究区概况 | 第23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4-27页 |
2.3.1 极端降水定义 | 第24页 |
2.3.2 极端降水序列构建 | 第24-25页 |
2.3.3 不同尺度处理 | 第25-26页 |
2.3.4 提取地形因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多尺度降水影响因子选取 | 第27-35页 |
3.1 缓冲区的确立 | 第27-28页 |
3.2 地形因子与极端降水的关系 | 第28-32页 |
3.2.1 研究区地形环境概述 | 第28-30页 |
3.2.2 地形因子对极端降水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 基于灰色相关系数的地形因子与极端降水之间关系的空间分布 | 第32-33页 |
3.4 不同尺度下的降水影响因子 | 第33-34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构建区域极端降水分层模型 | 第35-56页 |
4.1 极值稳定理论 | 第35-38页 |
4.1.1 极值稳定过程 | 第35-36页 |
4.1.2 空间极值模型谱分解表达 | 第36-37页 |
4.1.3 空间极值模型配对似然法 | 第37-38页 |
4.2 构建极值稳定过程 | 第38-39页 |
4.2.1 极值系数的拟合结构 | 第38-39页 |
4.2.2 Schlather谱分解 | 第39页 |
4.3 构建地理因子回归模型 | 第39-54页 |
4.3.1 基于相关性选择最优地理因子回归模型 | 第40-47页 |
4.3.2 基于实际降水选择最优地理因子回归模型 | 第47-54页 |
4.4 最优模型及最优尺度的确定 | 第54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区域极端降水模型的适用性 | 第56-64页 |
5.1 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 数值趋势的影响 | 第57-61页 |
5.3 相对误差的影响 | 第61-63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64-65页 |
6.2 讨论 | 第65-6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