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和思考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7-12页 |
(一) 国外女性主义研究状况 | 第7-9页 |
(二)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状况 | 第9-12页 |
第一章:“女性”、“女性主义”的定义 | 第12-17页 |
一、中西方对“女性”概念的阐述 | 第12-14页 |
二、中西方对“女性主义”概念的阐述 | 第14-17页 |
第二章:西方“女性主义”的历史演变 | 第17-21页 |
第三章:女性主义传入中国阶段 | 第21-30页 |
一、五四时期:女性主义在中国萌芽 | 第21-24页 |
二、20世纪80年代初:介绍西方女性主义 | 第24-26页 |
三、20世纪80年代末:女性主义理论化阶段 | 第26-27页 |
四、20世纪90年代初:女性主义进入民间话语体系 | 第27-30页 |
第四章:中国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借鉴及本土化实践 | 第30-37页 |
一、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借鉴 | 第30-32页 |
(一) 对西方激进女性主义的借鉴 | 第30-31页 |
(二) 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借鉴 | 第31-32页 |
二、对西方女性主义的本土化实践 | 第32-37页 |
(一) 女性的参政问题 | 第32-33页 |
(二) 女性的就业问题 | 第33页 |
(三) 女性的退休问题 | 第33-34页 |
(四) 女性的健康问题(包括心理和身体) | 第34-35页 |
(五) 女性课程的推广问题 | 第35-36页 |
(六) 女性主义的文学的崛起和发展问题 | 第36-37页 |
第五章:中西方女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 第37-44页 |
一、中西方女性主义的联系 | 第37-38页 |
二、中西方女性主义的区别 | 第38-44页 |
结束语 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展望和思考 | 第44-49页 |
一、国家及政府推进性别平等 | 第44-45页 |
二、大众传媒破除性别刻板印象 | 第45-47页 |
三、女性自身保持自尊自爱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