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0页 |
1 儿茶素类的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1 儿茶素类的重要保健作用 | 第15-18页 |
1.1.1 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抗癌作用 | 第15-17页 |
1.1.2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第17页 |
1.1.3 保护神经系统、抗焦虑 | 第17页 |
1.1.4 美容作用 | 第17-18页 |
1.1.5 抗菌抗病毒 | 第18页 |
1.2 儿茶素类组成与茶叶品质的相关性 | 第18-19页 |
1.2.1 儿茶素类组成与茶树品种适制性 | 第18-19页 |
1.2.2 儿茶素类组成影响茶叶品质 | 第19页 |
1.3 儿茶素类提取应用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1 儿茶素类的广阔应用前景 | 第19页 |
1.3.2 儿茶素类应用研究新观点 | 第19-20页 |
1.4 提高儿茶素类含量与优化其比例的途径 | 第20-22页 |
1.4.1 儿茶素类在茶树体内的合成 | 第20页 |
1.4.2 儿茶素类在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 第20-21页 |
1.4.3 儿茶素类含量提高及其比例优化的途径 | 第21-22页 |
1.5 含特异儿茶素类的茶树种质资源创新 | 第22-23页 |
1.5.1 含特异儿茶素类的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价值 | 第22页 |
1.5.2 含特异儿茶素类的茶树种质资源的发掘 | 第22-23页 |
1.6 茶叶儿茶素类遗传倾向性 | 第23-24页 |
2 茶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2.1 茶树杂交育种的地位 | 第24-25页 |
2.2 茶树育种早期鉴定技术 | 第25-26页 |
3 茶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3.1 茶树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3.1.1 温、光、水、CO_2浓度 | 第26-27页 |
3.1.2 栽培措施 | 第27页 |
3.1.3 茶树品种 | 第27-28页 |
3.2 茶树光合作用影响茶叶产量品质 | 第28页 |
3.2.1 茶树光合作用影响茶叶产量 | 第28页 |
3.2.2 茶树光合作用影响茶叶品质 | 第28页 |
3.3 茶树光合作用的遗传表现 | 第28-29页 |
4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 | 第29-30页 |
4.1 本研究意义 | 第29页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高EGCG茶树品系杂交技术研究 | 第30-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0-31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1.3.1 杂交方法 | 第31页 |
1.3.2 观测指标 | 第31-32页 |
1.3.3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2.1 不同杂交组合的座果率 | 第33-34页 |
2.2 不同杂交组合的饱满种子率 | 第34-35页 |
2.3 不同杂交组合的果实种子数 | 第35页 |
2.4 不同杂交组合的成苗率 | 第35-36页 |
2.5 不同杂交组合的抗炭疽病能力 | 第36-3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茶树杂交F_1代含特异儿茶素类株系筛选与遗传表现分析 | 第38-78页 |
第一节 茶树杂交F_1代含特异儿茶素类株系筛选 | 第38-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1.2 主要仪器、药品 | 第38-3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1.3.1 测定项目 | 第39页 |
1.3.2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2.1 高咖啡碱含量的茶树特异株系筛选 | 第39-40页 |
2.2 高儿茶素类总量(TC)株系筛选 | 第40页 |
2.3 茶树杂交F_1代特异儿茶素类筛选 | 第40-46页 |
2.3.1 高EGCG含量株系筛选 | 第40-42页 |
2.3.2 高酯型儿茶素类含量株系筛选 | 第42-44页 |
2.3.3 高简单儿茶素类含量株系筛选 | 第44页 |
2.3.4 高儿茶素(类)品质指数株系筛选 | 第44-4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9页 |
第二节 茶树杂交F_1代儿茶素类的遗传表现分析 | 第49-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49页 |
1.2 主要仪器、药品 | 第4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1.3.1 测定项目 | 第49页 |
1.3.2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76页 |
2.1 茶树杂交F_1代儿茶素类及杂交组合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5页 |
2.1.1 不同杂交组合F_1代儿茶素类的比较分析 | 第49页 |
2.1.2 茶树杂交F_1代儿茶素类与杂交组合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1页 |
2.1.3 茶树杂交F_1代儿茶素类的相关分析 | 第51-53页 |
2.1.4 不同杂交组合F_1代儿茶素类类的分离 | 第53-55页 |
2.2 茶树杂交F_1代儿茶素类、GA与咖啡碱的分布特征 | 第55-68页 |
2.2.1 F_1代咖啡碱的分布特征 | 第55页 |
2.2.2 F_1代GA的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2.2.3 F_1代TC的分布特征 | 第57-59页 |
2.2.4 F_1代EGCG、EGCG/TC和EGCG/咖啡碱的分布特征 | 第59页 |
2.2.5 F_1代酯型儿茶素类和酯型儿茶素类/TC的分布特征 | 第59-63页 |
2.2.6 F_1代简单儿茶素类和简单儿茶素类/TC的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2.2.7 F_1代儿茶素(类)品质指数和EGCG的分布特征 | 第64-65页 |
2.2.8 F_1代EGC、C、EC、GCG和ECG的分布特征 | 第65-68页 |
2.3 茶树杂交F_1代儿茶素类、GA与咖啡碱的遗传表现 | 第68-71页 |
2.4 正反交的遗传表现 | 第71-76页 |
2.4.1 亲本a、b正反交的遗传表现 | 第71页 |
2.4.2 亲本a、c正反交的遗传表现 | 第71-72页 |
2.4.3 亲本b、c正反交的遗传表现 | 第72-7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6-78页 |
第四章 茶树杂交F_1代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其遗传表现分析 | 第78-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78页 |
1.2 主要仪器、药品 | 第78页 |
1.3 净光合速率测定 | 第78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78-80页 |
1.4.1 辅助软件 | 第78-79页 |
1.4.2 分析方法 | 第79-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3页 |
2.1 茶树净光合速率 | 第80-82页 |
2.2 F_1代茶树净光合速率的遗传表现 | 第82-8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3-85页 |
第五章 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儿茶素类的相关性研究 | 第85-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85页 |
1.2 主要仪器、药品 | 第85-86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86页 |
1.3.1 净光合速率测定 | 第86页 |
1.3.2 儿茶素类检测 | 第86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86页 |
1.4.1 辅助软件 | 第86页 |
1.4.2 分析方法 | 第8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88页 |
2.1 茶树净光合速率和儿茶素类的正态分布检验 | 第86页 |
2.2 茶树净光合速率与儿茶素类的相关性 | 第86-8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9-92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9-91页 |
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