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2. 国内研究 | 第14-17页 |
(三)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 调研数据新 | 第17页 |
2. 观点新 | 第17页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7-18页 |
2. 理论联系实际法 | 第18页 |
3. 问卷调查法 | 第18-19页 |
一、生命教育的相关概念与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 第19-25页 |
(一) 生命 | 第19-20页 |
1. 生命的含义 | 第19页 |
2. 生命的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二) 生命教育 | 第20-21页 |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 第20页 |
2. 生命教育的目标 | 第20-21页 |
(三) 生命教育的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人学 | 第21-23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命本质论 | 第22页 |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论 | 第22页 |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四)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 第23-25页 |
1. 有利于唤醒高校学生的生命意识,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 第23页 |
2. 有利于培育高校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23-24页 |
3. 有利于高校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 第24-25页 |
二、高校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5-34页 |
(一) 当前高校学生生命意识基本状况调查分析 | 第25-29页 |
1. 对生命的基本认识 | 第25-27页 |
2. 对个人生命状态的认识 | 第27-28页 |
3. 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 第28-29页 |
(二) 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 第29-31页 |
1. 高校学生普遍认同“生命教育”理念 | 第29-30页 |
2. 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30页 |
3. 部分高校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生命教育模式 | 第30-31页 |
(三) 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1. 缺少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和专业的教师队伍 | 第31页 |
2. 生命教育内容较为零散和表面化,缺少整体规划和针对性 | 第31-32页 |
3. 生命教育方式单一,强调认知缺少实践 | 第32-33页 |
4. 高校生命教育的高需求率与低满意度的强烈反差 | 第33-34页 |
三、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一) 社会环境因素 | 第34-35页 |
1. 工具性价值取向盛行背离教育的本质 | 第34页 |
2. 人文关怀缺失削弱生命教育应有的地位 | 第34-35页 |
(二) 高校教育因素 | 第35-36页 |
1. 对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35-36页 |
2. 高校生命教育体系机制不健全 | 第36页 |
(三) 学生个人因素 | 第36-39页 |
1. 学生对生命教育实践效果存在质疑 | 第36页 |
2. 个别学生对生命的错误认识消解生命教育效果 | 第36-39页 |
四、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39-52页 |
(一) 确立高校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1. 方向性原则 | 第39页 |
2. 交互主体性原则 | 第39-40页 |
3. 知行统一原则 | 第40-41页 |
(二) 高校生命教育内容整体化建构 | 第41-47页 |
1. 自然生命的教育 | 第41-42页 |
2. 精神生命的教育 | 第42-44页 |
3. 社会生命的教育 | 第44-47页 |
(三) 运用立体化的生命教育方式 | 第47-49页 |
1. 课堂教学为基本方式 | 第47页 |
2. 直观体验为主要方式 | 第47-48页 |
3. 隐性渗透为辅助方式 | 第48-49页 |
(四) 完善高校生命教育运行机制 | 第49-52页 |
1. 组织结构 | 第49-50页 |
2. 评估机制 | 第50页 |
3.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