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 境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16页 |
(三) 选题的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1. 马克思主义矛盾的特殊性理论 | 第16-17页 |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页 |
3. 分层教学理论 | 第17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创新点 | 第18页 |
一、“同课异构”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的一般理论 | 第18-22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 同课异构 | 第18-19页 |
2. 教学导入 | 第19页 |
3.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 | 第19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运用“同课异构”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1. 克服传统备课方式局限性的需要 | 第19-20页 |
2. 提升教学导入环节实效性的需要 | 第20-21页 |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运用“同课异构”的可行性 | 第21-22页 |
1. 教师教学导入的个性差异是运用“同课异构”的基础 | 第21页 |
2. 学生的认知差异是教学导入运用“同课异构”的前提 | 第21页 |
3. 课程的可建构性为教学导入运用“同课异构”提供空间 | 第21-22页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28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5页 |
1.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忽视教学导入环节 | 第22页 |
2. 教学导入方法单调乏味 | 第22-23页 |
3. 教学导入的时间把握不准确 | 第23-24页 |
4. 教学导入缺乏师生互动 | 第24页 |
5. 教学导入忽视课后反思 | 第24页 |
6. 教学导入缺少比较评价 | 第24-25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1. 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难以实现在“同课异构”下的课程导入 | 第25-26页 |
2. 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难以实现在“同课异构”下的课程导入 | 第26-27页 |
3. 教师缺乏教学方法研究难以实现在“同课异构”下的课程导入 | 第27-28页 |
三、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开展“同课异构”的策略 | 第28-39页 |
(一) 课堂导入的准备策略 | 第28页 |
1.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 第28页 |
2. 提高教师对课堂导入环节重要性的认识 | 第28页 |
(二) 课堂导入设计和实施策略 | 第28-36页 |
1. 明确导入思路 | 第28-29页 |
2. 正确地选择导入策略 | 第29-36页 |
(三) 课堂导入的反思策略 | 第36-38页 |
1. 引起学生的兴趣 | 第37页 |
2. 语言凝练精确 | 第37页 |
3. 时间掌握得恰当合理 | 第37页 |
4.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 第37-38页 |
5. 面向所有学生 | 第38页 |
(四) 课堂导入的评价策略 | 第38-39页 |
1. 要注意评价的多样性 | 第38页 |
2. 要突出比较评价 | 第38页 |
3. 合理取舍同伴的建议 | 第38-39页 |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开展“同课异构”的效果及反思 | 第39-42页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开展“同课异构”的效果 | 第39-40页 |
1. 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 | 第39页 |
2. 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教学的有效性 | 第39-40页 |
3. 为校本教研提供新的途径 | 第40页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开展“同课异构”的反思 | 第40-42页 |
1. “求同”与“存异”的关系 | 第40页 |
2. 加强宣传并认真落实 | 第40-41页 |
3. 寻求学校的支持与保障 | 第41页 |
4. 提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 | 第41-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