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同课异构视域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8页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第10-11页
        1. 问题的提出第10页
        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6页
        1.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5页
        2. 境外研究综述第15-16页
        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第16页
    (三) 选题的理论依据第16-17页
        1. 马克思主义矛盾的特殊性理论第16-17页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7页
        3. 分层教学理论第17页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7-18页
        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2. 创新点第18页
一、“同课异构”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的一般理论第18-22页
    (一) 相关概念界定第18-19页
        1. 同课异构第18-19页
        2. 教学导入第19页
        3.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第19页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运用“同课异构”的必要性第19-21页
        1. 克服传统备课方式局限性的需要第19-20页
        2. 提升教学导入环节实效性的需要第20-21页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运用“同课异构”的可行性第21-22页
        1. 教师教学导入的个性差异是运用“同课异构”的基础第21页
        2. 学生的认知差异是教学导入运用“同课异构”的前提第21页
        3. 课程的可建构性为教学导入运用“同课异构”提供空间第21-22页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2-28页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2-25页
        1.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忽视教学导入环节第22页
        2. 教学导入方法单调乏味第22-23页
        3. 教学导入的时间把握不准确第23-24页
        4. 教学导入缺乏师生互动第24页
        5. 教学导入忽视课后反思第24页
        6. 教学导入缺少比较评价第24-25页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5-28页
        1. 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难以实现在“同课异构”下的课程导入第25-26页
        2. 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难以实现在“同课异构”下的课程导入第26-27页
        3. 教师缺乏教学方法研究难以实现在“同课异构”下的课程导入第27-28页
三、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开展“同课异构”的策略第28-39页
    (一) 课堂导入的准备策略第28页
        1.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第28页
        2. 提高教师对课堂导入环节重要性的认识第28页
    (二) 课堂导入设计和实施策略第28-36页
        1. 明确导入思路第28-29页
        2. 正确地选择导入策略第29-36页
    (三) 课堂导入的反思策略第36-38页
        1. 引起学生的兴趣第37页
        2. 语言凝练精确第37页
        3. 时间掌握得恰当合理第37页
        4.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第37-38页
        5. 面向所有学生第38页
    (四) 课堂导入的评价策略第38-39页
        1. 要注意评价的多样性第38页
        2. 要突出比较评价第38页
        3. 合理取舍同伴的建议第38-39页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开展“同课异构”的效果及反思第39-42页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开展“同课异构”的效果第39-40页
        1. 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第39页
        2. 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教学的有效性第39-40页
        3. 为校本教研提供新的途径第40页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环节开展“同课异构”的反思第40-42页
        1. “求同”与“存异”的关系第40页
        2. 加强宣传并认真落实第40-41页
        3. 寻求学校的支持与保障第41页
        4. 提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第41-42页
结束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附录第45-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信诈骗的法律分析与惩治对策
下一篇:当前我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