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4-25页 |
1 鸡血藤的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1 性状 | 第14-15页 |
1.2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17页 |
1.3 药理研究 | 第17-18页 |
1.4 提取工艺研究 | 第18-19页 |
1.5 质量控制研究 | 第19-20页 |
1.6 临床应用 | 第20-21页 |
2 组织化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2.1 组织化学 | 第21页 |
2.2 基于显色法的组织化学研究 | 第21-22页 |
2.3 基于激光显微切割的组织化学研究 | 第22页 |
3 谱效结合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3.1 单味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第23页 |
3.2 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鸡血藤木质部及韧皮部黄酮部位化学成分LC-ESI-MS分析比较 | 第25-41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5-26页 |
1.1 仪器 | 第25-26页 |
1.2 试剂与药材 | 第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1 分析条件 | 第26-27页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3 样品测定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8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鸡血藤黄酮部位对APH联合CTX致复合血虚模型小鼠作用研究 | 第41-47页 |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41-42页 |
1.1 仪器 | 第41页 |
1.2 试药 | 第41-42页 |
1.3 动物 | 第4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2.1 分组与造模 | 第42页 |
2.2 指标测定 | 第42-4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3-46页 |
3.1 小鼠症状 | 第43页 |
3.2 外周血像测定 | 第43页 |
3.3 病理切片结果 | 第43-46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谱效结合筛选鸡血藤黄酮部位补血作用的药效成分 | 第47-54页 |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47页 |
1.1 仪器 | 第47页 |
1.2 试药 | 第47页 |
1.3 动物 | 第4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2.1 鸡血藤黄酮部位提取液HPLC图谱的测定 | 第48页 |
2.2 分组与造模 | 第48页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48页 |
2.4 谱效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9-52页 |
3.1 鸡血藤黄酮部位特征峰及峰面积 | 第49-50页 |
3.2 药理实验结果 | 第50-5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鸡血藤药效成分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分布差异 | 第54-6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4页 |
1.1 仪器 | 第54页 |
1.2 试剂与药材 | 第5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2.1 分析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54-55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5页 |
2.3 鸡血藤黄酮部位干粉的制备 | 第55页 |
2.4 方法学验证 | 第55-56页 |
2.5 样品测定 | 第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3.1 样品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56页 |
3.2 色谱条件优化 | 第56页 |
3.3 方法学验证 | 第56-59页 |
3.4 样品分析 | 第59-61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1 结论 | 第63-64页 |
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