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测量系统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 第18-20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大气颗粒物概述及光热效应 | 第20-33页 |
2.1 大气颗粒物概述 | 第20-24页 |
2.1.1 大气颗粒物的定义 | 第20页 |
2.1.2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及来源 | 第20-21页 |
2.1.3 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分布 | 第21-23页 |
2.1.4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 大气颗粒物的光学性质 | 第24-26页 |
2.2.1 光的吸收效应 | 第24-25页 |
2.2.2 光的散射效应 | 第25-26页 |
2.3 不同形态颗粒物的光吸收效应 | 第26-28页 |
2.3.1 小粒径颗粒物对光的吸收 | 第26-27页 |
2.3.2 中粒径颗粒物对光的吸收 | 第27-28页 |
2.3.3 大粒径颗粒物对光的吸收 | 第28页 |
2.4 光热效应及其理论分析 | 第28-32页 |
2.4.1 光热效应概述 | 第28-29页 |
2.4.2 颗粒物热平衡分析 | 第29-30页 |
2.4.3 颗粒物的温度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2.4.4 大气温度变化与折射率关系 | 第31-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光热干涉法测量原理分析 | 第33-47页 |
3.1 光热干涉法概述 | 第33页 |
3.2 偏振型折返式Jamin干涉仪的原理 | 第33-35页 |
3.3 干涉仪的光路分析 | 第35-37页 |
3.3.1 特殊加工的平行平板 | 第35-36页 |
3.3.2 四分频模块 | 第36-37页 |
3.4 干涉仪的原理推导 | 第37-45页 |
3.4.1 干涉仪原理的矩阵推导 | 第37-43页 |
3.4.2 光热干涉仪的数学原理推导 | 第43-45页 |
3.5 探测方法和灵敏度分析 | 第45-46页 |
3.6 提高探测灵敏度的新方法 | 第46页 |
3.7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吸收系数测量系统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47-60页 |
4.1 测量系统设计 | 第47页 |
4.2 测量系统的器件介绍 | 第47-55页 |
4.2.1 探测激光器 | 第47-48页 |
4.2.2 激发激光器 | 第48页 |
4.2.3 光电探测器 | 第48-49页 |
4.2.4 直流偏压模块 | 第49页 |
4.2.5 数字锁相放大器 | 第49-54页 |
4.2.6 光学斩波器 | 第54页 |
4.2.7 实验装置的调试 | 第54-55页 |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5-59页 |
4.3.1 实验对象的选取 | 第55-56页 |
4.3.2 实验数据处理 | 第56-57页 |
4.3.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7-59页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总结 | 第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