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和评价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3 国内外观点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9页 |
1.3.3 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2.1.1 老龄化 | 第22页 |
2.1.2 机构养老与养老机构 | 第22-23页 |
2.1.3 公建民营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 福利多元主义 | 第24-25页 |
2.2.2 适度普惠型福利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南宁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行管理的实地调查 | 第26-34页 |
3.1 南宁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概况 | 第26-29页 |
3.1.1 南宁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 | 第26页 |
3.1.2 南宁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 | 第26-29页 |
3.2 公建民营型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人的需求调查 | 第29-30页 |
3.3 公建民营型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人家属的需求调查 | 第30-32页 |
3.4 公建民营型养老服务机构员工的需求调查 | 第32页 |
3.5 公建民营型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需求调查 | 第32-34页 |
3.5.1 在政府支持方面 | 第32-33页 |
3.5.2 机构内部管理方面 | 第33页 |
3.5.3 与家属沟通方面 | 第33-34页 |
第4章 公建民营新型养老机构运行管理的现状 | 第34-36页 |
4.1 利用价格优势满足低收入人群需求 | 第34页 |
4.2 产生财政红利,提高公共财政可持续性 | 第34-35页 |
4.3 充分利用民营机构的相对优势 | 第35-36页 |
第5章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6-44页 |
5.1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41页 |
5.1.1 政府监督管理乏力 | 第36-37页 |
5.1.2 运行资金不足 | 第37-38页 |
5.1.3 养老服务机构整体服务质量不高 | 第38-40页 |
5.1.4 养老服务机构与养员责任划分不明确 | 第40-41页 |
5.2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5.2.1 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 第41页 |
5.2.2 资金筹集渠道太窄导致资金不足 | 第41-42页 |
5.2.3 养老院服务意识滞后 | 第42-43页 |
5.2.4 出现安全事故,难以划分权责 | 第43-44页 |
第6章 改进南宁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行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4-52页 |
6.1 明确政府职责 | 第44-46页 |
6.1.1 健全并完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 第44页 |
6.1.2 协同治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 | 第44-45页 |
6.1.3 政府从主导到引导,养老机构从依赖到互赖 | 第45-46页 |
6.2 科学定位,多渠道筹措资金 | 第46-47页 |
6.2.1 政府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 第46-47页 |
6.2.2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发挥民间慈善资金力量 | 第47页 |
6.3 明确养老服务机构职责,提升服务质量 | 第47-51页 |
6.3.1 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工作,引进专业护理人才 | 第47-48页 |
6.3.2 利用互联网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 第48-49页 |
6.3.3 给老年人传授健康知识,利用科技保障健康 | 第49页 |
6.3.4 建立第三方评估制度 | 第49-50页 |
6.3.5 对公建民营养老院进行评优,鼓励其提升服务质量 | 第50页 |
6.3.6 引入社工,充分发挥社工在养老服务机构中的作用 | 第50-51页 |
6.4 建立完善的老年人监护制度,保护双方权益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页 |